屈宏偉余璐
剛剛結束的深圳市委全會,首次明確提出“發展灣區經濟,以新的經濟形態,促進經濟全面提質增效升級”。深圳發展灣區經濟是否已恰逢其時?未來深圳能否與曼哈頓灣、舊金山灣一道站在世界一流城市隊列?
在廣州出席省兩會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紛紛表示,深圳發展“灣區經濟”有底氣,現在提出正是經濟發展形態升級的合適時間。至于追趕的模板,接受采訪的學者則將舊金山灣區視為合適對象。
用灣區概念引領國際化建設
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高云峰代表接受采訪時表示,發展灣區經濟,深圳在全國已經有最好的基礎。深圳經濟體量已經進入全球城市前30強,對珠三角乃至華南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已經十分明顯,深圳灣以高新技術園區為龍頭已經形成了全市在未來主要的科技創新和總部聚集區,創新創業氛圍十分濃郁,聚集了100多家重要的上市公司,加上未來前海的開發開放和大空港片區的整體交通規劃,必將進一步吸引人才聚集和進一步深化深港合作,深圳對周邊的輻射帶動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深圳最大的“底氣”所在,是已經形成了優勢產業集群。“硅谷就是通過知名龍頭企業和上下游企業形成集聚,帶動整個區域的快速發展,深圳灣在這方面具有很好的產業基礎,已經涌現出電子信息、互聯網等大批行業龍頭企業。深圳已經到了將經濟發展形態提升一個發展層級的階段了。現在提出發展灣區經濟正是時候。”
提出灣區概念會給深圳帶來什么?高云峰認為,灣區經濟是世界一流城市的顯著特征,可以說是當今世界經濟形態的“龍頭”,各種資源自然而然會向源頭集聚,到源頭來“汲取”養分,了解信息,有利于形成對于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種要素資源的聚集效應。同時,深圳提出灣區經濟概念、描繪出深圳未來更高層級經濟形態的藍圖,等于是發展平臺、發展載體的一種整體提升,這對于區域內的每個企業無疑都是十分有益的,也必將帶動灣區內企業形態質量的提升。“灣區也是最具現代化國際化特征的城市形態,用這個概念也可以引領深圳國際化城市建設,進一步提升整個城市的建設發展水平。”高云峰還提出,灣區概念也必將吸引世界目光聚焦,相關領域具有影響力的行業會議、論壇可能更多會在這里舉行,進一步擴大城市知名度、影響力。
廣東省政協委員、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經濟學院院長查振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灣區經濟要適應沿海城市的產業特征,充分發揮毗鄰海灣的地緣優勢。”他表示,深圳發展灣區經濟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要著力擴大面向海外市場的外向型經濟規模,不斷鞏固擴大非洲、東南亞、美國等傳統出口市場,同時加大歐洲等新興市場開拓力度,提高出口質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灣區經濟離不開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因而深圳應當構建起高標準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成為輻射全球的海空樞紐、服務全國的公鐵樞紐,并在此基礎上加快發展以現代物流業、金融業為代表的高端服務業,完成區域產業升級轉型。
中山大學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對此亦深表認同。“目前深圳正處于產業升級轉型進程中,從這一點上看,在這個時間節點提出發展‘灣區經濟’,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和前瞻意義。”林江指出,深圳現有的土地資源已然不多,正因如此,大力發展高附加值、低土地資源需求的先進制造業、信息技術產業以及以金融業為代表的高端服務業成為了必然趨勢。
與香港良性互動共建
“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兩處提到海洋經濟,一是要推進海洋經濟強省建設,打造現代產業的黃金海岸,講的是產業;第二處講要打造珠江口的宜居灣區,講的是環境。這也與深圳市委全會上提出的‘灣區經濟’是一脈相承的。”今天下午,省人大代表王蘇生從省里的“海洋經濟”談到了深圳的“灣區經濟”。
王蘇生是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他從區域規劃的角度對深圳發展灣區經濟提出建議。他認為,開發灣區先得處理好舍與得的關系,“也就是先做負面的清單,確定我們不能干什么。在此基礎上,再做積極規劃,確定發展哪些產業”。他介紹說,臺灣在早些年間就已明確,“海岸一定限度內之土地,不得為私有”。深圳在立法保護這一塊雖然晚了一步,但我們不妨先把存量的海岸土地資源保護起來,然后有序地把流入市場的土地,慢慢收回來。
第二個建議是,深圳應與香港良性互動。他說,無論是深圳灣還是鹽田的海灣,實際上是深圳與香港共享的一個灣區。所以,做好與香港規劃上的協調,對于最大限度發揮灣區產業集聚效益非常重要。如,深圳灣總部基地對面的香港屯門,目前香港立法會剛剛通過了擴建屯門垃圾場的議案,引起深圳市人大代表的普遍關注。
深港合作是一個大趨勢,而且合作的領域越來越寬。在城市管理方面,雙方也應該多些溝通,相互讓步。他說,“如果站在深圳灣總部基地的摩天大樓上,看到對面香港的景象是大片的垃圾處理廠,還能遠遠聞到對面飄來的臭味,深圳灣總部基地建設怎么做到‘高品質’的定位?”王蘇生說。
前海交易平臺應更多元化
劉林代表是深圳市政府投資項目評審中心高級工程師,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深圳的區位環境和經濟發展現狀來看,此時明確提出發展灣區經濟是超前且及時的,是從深圳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出發,深圳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三來一補”經濟發展到現在,已經進入了關鍵的轉型期,亟須打造以現代服務業、總部經濟、高新技術、金融產業等為特征的更高質量的經濟形態。
深圳發展灣區經濟的優勢,一是本身具有良好的產業結構和產業環境,深圳的市場經濟氛圍濃厚,民營企業數量多、規模大,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也較高,金融、物流、咨詢等行業發達;二是區位優勢明顯,靠近香港,擁有多個吞吐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的港口,也因此深圳經濟的外向型特征明顯,對外貿易活躍。“可以說,發展灣區經濟是基于深圳的優勢,能讓深圳經濟做強做大,讓深圳未來的發展更上一個檔次。”
深圳發展灣區經濟,不僅僅是自己受益,還會對周邊產生巨大的外溢影響,加快前海灣、深圳灣、大鵬灣這三個核心點的建設,將以點輻射并帶動面,產生集聚效應。劉林認為,前海面向香港,在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金融產業上,應該吸收香港的先進經驗。深圳的金融業的確非常發達,部分指標在全國領先,比如基金公司的數量占比等,關鍵是要將其整合起來發揮更大的優勢,“金融說到底就是交易,不管是股權交易,還是各種期貨、各種要素交易,前海在打造交易平臺上應該更加多品種、多元化,這樣就能更多地吸引全國甚至全世界的資金。這方面如果涉及國家政策層面,深圳一是要積極地向中央要政策,二是也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去先行先試。”#p#分頁標題#e#
舊金山是深圳的合適模板
深圳建設灣區經濟,追趕的目標是誰?
在學者的眼里,舊金山是合適的對象。
“放眼全球,灣區經濟做得最成功的當屬舊金山灣區。”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彭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舊金山是太平洋沿岸港口城市,得天獨厚的港灣資源使其早在上百年前就成為了重要的國際貿易港。但與世界上其他有名的港口城市不同,舊金山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之外,還得益于其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高科技產業密集崛起成立而造就的世界科技重鎮 “硅谷”。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密集的高新產業集群,這是打造一流灣區經濟的必要元素,兩者缺一不可。”彭澎指出,深圳與舊金山相比,地理位置上不存在劣勢,因而所要做的就是完成區域內的產業升級轉型。
在博客文章中,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政府決策咨詢專家王德祿就寫到了在深圳的出差經歷。“剛開完大運會,深圳的街道兩旁都布置得很美,而且有幾個路牌指示著‘深圳灣區’,這個名稱讓我突然感到好像到了‘硅谷灣區’。”王德祿寫道,在舊金山,大家只要說“灣區”,自然是在說硅谷。在他看來,深圳和舊金山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因而深圳應當充分挖掘灣區的地理特色,形成更有價值的區域品牌。
雖然深圳的條件和舊金山有諸多相似之外,但彭澎也直指深圳的短板所在。
“最大的缺失是沒有能為高新技術產業提供強力支撐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集群。”彭澎直言,對深圳來說,如何利用好周邊城市的高校資源是當前發展灣區經濟的一個重要課題和努力方向。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