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行進中記錄,用故事書寫精彩。為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三個河北”建設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河北長城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長城網)組建了“行進河北 精彩故事”主題采訪活動報道小組,深入到河北多個市縣的鄉鎮、企業和農戶家中,將筆觸和鏡頭對準基層和群眾,力求用真實具體的事例、有血有肉的人物,在行進中展示河北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展示社會發展進步的主流,在行進中講述精彩的河北故事,傳播河北正能量。
【行進河北 精彩故事】河北瑞兆:一束激光寫就傳奇
4項自主研發技術獲得國家專利,效益以每年遞增40%的速度迅速攀升,2014年總產值1.38億元、稅收740萬元……這些成績都是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術有限公司在短短8年內取得的,而企業最初的家底竟然只有6名工人、一臺激光器和幾臺電焊機。
河北瑞兆到底靠什么贏得了市場?領跑了行業?2月3日上午,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來到位于唐山市遷西縣的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術有限公司,走進這家高新技術企業,深入了解企業創新創業的精彩故事。
車間工人們正在工作。
工人進行修復操作。
一束激光,“妙手回春”
“真是難以置信,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讓這種大型部件完好如初。”看著半個月前受損嚴重的軸流風機轉子如今光亮如新,程建國驚嘆不已。
程建國是安徽馬鋼設備檢修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2014年,他公司的核心部件故障損壞,導致生產線全部停產。供應配件的廠家需要兩個月才能做出新部件,而且需要上百萬元,停產期間企業每天損失達到10多萬元。
怎么辦?在聽說河北瑞兆能對受損部件進行修復,不用另購新部件后,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程建國找到了河北瑞兆,并承諾只要“比合同約定提前一天完工,價格在約定基礎上加2萬元”。
在眾人狐疑的目光中,僅半月時間,瑞兆公司就成功修復受損部件,設備一次性調試成功,為企業直接節省資金500多萬元,挽回間接經濟損失上千萬元。而修復的價格僅幾十萬。
是什么技術如此神奇,能用如此低廉的價格讓已經損壞的部件變廢為寶,完好如初?為什么河北唐山遷西一個小縣城的企業能夠完成全國獨一無二的設備修復工作?
答案就是河北瑞兆手握激光再造技術的“撒手锏”。
“我們采用激光熔覆技術,對大型高速運轉風機、軸齒輪和各種高精度機器設備關鍵部件進行修復再制造,費用只有新零件的30%左右,大大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不僅如此,修復后的零件耐磨度比原來的新零件還高,可延長其使用壽命的1至2倍。”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宏升說。
舊設備不僅得以修復,而且使用壽命大大提高,一束激光“妙手回春”的本事,讓河北瑞兆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訂單,而細致入微的服務更為企業樹起了口碑。
曹妃甸德隆鋼鐵公司,因為一個部件損毀造成全線停產。瑞兆得知這一消息后,馬上派出業務員登門自薦,但對方要求12小時內修復。當晚,機械部件運來后,瑞兆公司立即部署技術研發部研究制定解決方案,要求所有技術人員和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原崗待命,后勤人員做好保障工作……到次日上午9點,鋼廠負責人驚喜地發現,部件已完好如初。
江蘇沙鋼集團,是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由于關鍵機械部件損壞,被迫全線停產。供應配件的廠家需要3個月才能做出新部件,而且需要幾百萬元,停產期間企業每天損失達到60多萬元。這時沙鋼集團找到了瑞兆激光,沙鋼承諾“比合同約定提前一天完工,價格在約定基礎上加3萬”。在沙鋼懷疑的目光中,僅僅半個月時間,提前10天,瑞兆就成功修復受損部件。當對方按承諾支付多余費用時,瑞兆卻一口回絕了。
多年來,瑞兆一直對客戶堅守“三不”承諾,即只要是瑞兆修復過的產品,如果存在質量問題,在24小時之內“不計路途遠近,不計費用多少,不計是否在保質期內,無償提供服務”。
工人們進行操作。
工人進行修復處理。
創新創業,一往無前
企業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人的創業史。一個成功的企業背后,必有一批勇于創新、不斷超越、爬坡過檻的創業人。
2月3日,韓宏升一邊講解企業的各項設備,一邊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
2001年,韓宏升從部隊退伍后,放棄每月上萬元的穩定工作,從大連民航回到遷西,注冊開辦了一家商貿公司。在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他的目光又從商貿轉向了設備制造。
“我想著能依托家鄉的資源干點事業,直到有一天,我想到了再制造這一產業,才茅塞頓開。”韓宏升介紹,遷西有許多鋼鐵企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許多大型機械設備往往因為某一個關鍵部件損壞或磨損,就不得不花昂貴的資金更換新的配件,甚至重新購買設備,這樣做不僅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更嚴重影響了生產效率。
“我在部隊時,國家引進蘇27飛機,飛機的渦輪葉片如果損壞只能購買新的,用普通技術根本修不了,后來科研部門通過激光熔覆技術成功修復了飛機渦輪葉片,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資金。”韓宏升說。
如果把這項軍用技術用在民用機械修理上會怎樣?再制造產業讓韓宏升感覺到,這與他理想中的目標是如此契合:再制造是新興高科技產業,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是國之所需;再制造可以使廢舊設備恢復如新,極大降低企業成本,是企業所盼;再制造可以吸納勞動力借新興產業打拼幸福生活,這是社會所望。
市場調研、跑銀行、找朋友求親戚,韓宏升想方設法籌措資金共200萬,大膽引進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技術……在一系列準備工作完成后,2006年6月6日,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術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公司成立了,但一個個困難接踵而至。缺少專業人才,激光器等高科技設備無人操作;缺少專業技術和經驗,許多零件修復不知從哪兒下手。
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年里,只有6人的小團隊不停奔波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間,他們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一家高科技企業,必須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必須要有自主的科技創新。沒有核心的技術,企業就談不上生存。
企業小團隊瘋狂投入到對激光技術修復知識的惡補戰中:派人參加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裝甲兵學院等大專院校舉辦的激光技術修復理論知識培訓班、輔導班;每日技術團隊一起研究技術難題;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不吝巨資聘請高等院校教授到公司結合生產實踐現場進行專業授課;落實專業考試上崗制度……
企業科技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一個個技術帶頭人脫穎而出。
公司車間。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爬坡過坎,“獨占鰲頭”
雖然企業地處唐山遷西,雖然初創期家底不厚,但靠著科技創新、靠著堅韌不拔,河北瑞兆公司執著地走在激光再制造技術研發的道路上。
河北瑞兆公司始終把科技投入作為優先保障項目,科研經費年均增長30%以上,到2011年科技研發投入就超過了100萬元,2014年達到300萬元。先后從北京科技大學、燕山大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設計院、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裝甲兵工程學院、北京鋼鐵研究總院等一批知名院校和研究院所引進先進技術,并與科研部門開展多項技術合作,在激光熔覆技術及熔覆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我們還建設了總投資1億元的激光技術研發中心,打造全國一流的激光技術研發培訓中心,攻克機械與電機同時修復這個堡壘,占據國內同行業的制高點,打造機電產品產后服務一條龍,建造機電再制造的‘綠色醫院’。”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術有限公司生產技術副總經理薛野巍說。
經過不斷探索和創新,目前,企業已自主研發出耐高溫磨損復合導位托輥制備法、煤氣透平膨脹機承缸磨損后激光修復法、煤氣透平膨脹機葉片損傷后激光修復法等4項國家發明專利技術。同時,研發出風機、旋轉軸、齒輪等32項激光再制造應用新技術,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
如今,瑞兆激光年再制造機電設備近萬臺(套),同制造新品相比,節約成本60%,節能70%,節約原材料80%以上。在調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背景下,該公司成功實現了向現代高新技術企業的跨越,為工業企業轉型發展提供了珍貴樣本。
據了解,河北瑞兆已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再制造試點單位,成為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河北省企業技術中心、河北省循環經濟骨干企業、河北省非公百家示范企業、河北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全國最大的機電再制造“綠色醫院”。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經過滾動發展,瑞兆激光由一個小作坊,發展到占地165畝,資產2.6億元,員工280人的激光再制造產業基地。”韓宏升說。
占據機電修復及再制造的鰲頭,河北瑞兆沒有滿足,而是繼續爬坡過檻,轉型升級。
據了解,經過幾年的發展,瑞兆公司已經與河北、遼寧、山東、黑龍江、云南、江蘇、安徽等多地大型企業建立了緊密的業務合作關系,業務范圍也由原來的以鋼鐵企業為主,逐步向石油、化工、電力、水泥、制藥、造船等多個行業延伸,成立下屬機電工程、電機再制造、物資回收、文化傳媒等四家分公司,企業現已一躍發展成全國機械修復行業的排頭兵。
如今,瑞兆企業準備“觸網”,走電商道路。“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互聯網,線上線下聯合開辦‘電機超市’,將鋼鐵企業組成聯盟,提供綜合性機電修復服務,從而更好地降低企業成本,節能降耗。”對于未來,韓宏升信心滿滿,對于未來,河北瑞兆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