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今日要聞
3D打印迎來首個“國家計劃” 行業熱浪再襲
星之球科技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2015-04-08
我要評論(0 )
導讀: 近日,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研究制定了《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以下簡稱《推進計劃》)。根據
近日,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研究制定了《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以下簡稱《推進計劃》)。根據計劃提出的目標,到2016年,初步建立較為完善的增材制造產業體系,整體技術水平保持與國際同步。
以數字模型為基礎的增材制造(又稱“3D打印”)終于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近日,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研究制定了《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以下簡稱《推進計劃》)。根據計劃提出的目標,到2016年,初步建立較為完善的增材制造產業體系,整體技術水平保持與國際同步。
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秘書長羅軍表示,3D打印產業發展推進計劃的出臺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未來10年,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3D打印技術將與物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智能材料等其他先進技術充分融合,成為若干智能制造平臺上的某個部分。
《推進計劃》要求,在產業化方面,3D打印產業銷售收入要實現年均增速30%以上的快速增長,形成兩三家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3D打印企業。
在行業應用上,3D打印要成為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制造及修復領域的重要技術手段,初步成為產品研發設計、創新創意及個性化產品的實現手段,以及新藥研發、臨床診斷與治療的工具,在全國形成一批應用示范中心或基地。
一直以來,3D打印材料被視為產業瓶頸之一。為此,《推進計劃》鼓勵優勢材料生產企業從事3D打印專用材料研發和生產,針對航空航天、汽車、文化創意、生物醫療等領域的重大需求,突破一批3D打印專用材料。到2016年,基本實現鈦合金、高強鋼、部分耐高溫高強度工程塑料等專用材料的自主生產,滿足產業發展和應用的需求。
同時,《推進計劃》提出將大力推進應用示范,包括著重解決金屬材料3D打印在航空航天領域應用問題,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在國防軍工其他領域予以擴展;以及完善個性化3D打印醫療器械在產品分類、臨床驗證、產品注冊、市場準入等方面的政策法規。
《推進計劃》中還提到行業應用顯著深化。增材制造成為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制造及修復領域的重要技術手段,初步成為產品研發設計、創新創意及個性化產品的實現手段以及新藥研發、臨床診斷與治療的工具,在全國形成一批應用示范中心或基地。
與此同時,計劃提出成立增材制造行業協會,加強對增材制造技術未來發展中可能出現的一些諸如安全、倫理等方面問題的研究。建立5到6家增材制造技術創新中心,完善扶持政策,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標準體系。
本報記者梳理資料了解到,如今3D打印主要應用于兩大領域,一是工程類制造,二是民用發展。在工程類制造方面,一方面是應用于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的重要零部件生產,這些零部件生產要求高,傳統工藝往往無法達到或者成本過高。另一方面是用于工程制造的小批量或者單件產品生產,相對于批量生產而言,擁有巨大的成本優勢。
當下,塑料是最普及的打印材料,隨著3D打印高新技術的普及,廢舊塑料迎來新的發展空間。
“相較于其他原料來說,塑料的各項參數較為符合三維打印技術,同時塑料的可塑性較高,比其他類型的原料更容易操作,所以現在很多采用3D打印的模型都是用的這種原料。”羅軍分析認為,就目前情況來說,3D打印技術如果采取專業生產的塑料,可能將會耗費較多費用。而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研究發現,將廢舊塑料重新利用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打印效果。
借助現代化的3D打印技術,廢塑料有望在高新技術行業發揮巨大作用。廢舊塑料成為打印材料,不僅為我國印刷行業提供了新的材料,還避免了原來處理塑料的費用。對于那些生產型企業來說,也能從廢舊塑料獲取一些額外的利潤,可謂一舉多得。
有專家認為,3D打印環保便捷、利國利民,國家出臺《推進計劃》預示著3D產業將迎來高速發展,但行業內的實施細則還需研究,同時還需要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加大資源利用的研究力度,讓更多的原材料加入進來,變廢為寶,實現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