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了德國工業4.0最高意志的德國專家和官員,5月13日,工信部部長、中科院、中國工程院超級大佬們給出了工業4.0的高端闡述。這些代表了政府最新意圖和研究機構最先進水平的對話,其背景是一個工業奔騰、萬物瘋長的時代,各級人物、設備、傳感器都在工業升級的喧嘩下,超越了北京展覽館此刻嘈雜的自動化生產線,釋放出各種的信息和數據。這些巨量無比的工業大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正在成為管理者的一個需要即刻處理的現場事件。你在其中,你不能無動于衷。
由中國工程院、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科學院主辦的中國工程科技論壇“2015智能制造國際會議”于2015年5月13日在北京展覽館舉行。本次會議的主題,毫無懸念,是當下最熱門的“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兩院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榮譽理事長路甬祥在主旨報告中稱,2014年中國裝備制造產值占全球比重1/3,機電產品進出口額2.16萬億美元,占進出口總額55.7%,已成為全球制造大國。整體而言,發展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低成本優勢,付出了沉重的資源與環境代價,仍處于價值鏈的低中段,還不是制造強國。他希望“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成為中德一個“同創共贏”的機會。
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事務部(BMWi)工業政策司司長WolfgangScheremet博士分享了“工業4.0——德國制造經濟的數字化”(Digitisation of the economymade in Germany)主題報告。他的發言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提到,工業4.0平臺對于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宣稱,“動態數據平臺”可以實現教育技能的識別和人才教育的需求,從而更好地連接政府教育部門、企業、高校,使得教育可以完全跟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從而實現“實時政策 Policy in Real-time”。不得不說,一向嚴謹的德國人,概念上一向落后于敢做敢說的美國,而此刻提出的想法,也是如此大膽。工業4.0在全球營銷的成功,顯然也是讓德國工業界和政府人士,膽肥心壯了很多。
而“工業4.0”這個名詞,筆者認為,這可以算作是21世紀以來最成功的工業概念,是如何從一個小Baby搖身變成一個中國工業界每個人都能耳熟能詳,甚至在中國股市都能興風作浪的超級概念呢?
Bernhard Diegner,德國電子電氣制造商協會(ZVEI)研究、人才發展、工程生產部門主任,給出了工業4.0組蹣跚成長的經歷、動態與成果。我覺得這是中國人最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的內容。從2009年開始,德國人就在試圖提出合適的概念,來表達德國工業升級的需要。幾經發展中,直到2013年“工業4.0”確立為核心概念,2014年大行其道,完成標準定義和白皮書;而在2015年3月CeBIT展會上,正式發布國家級的工業4.0頂層框架,從戰略、標準、研發和安全實現了實體架構的構建。
Bernhard談到工作組碰到的主要問題包括:剛開始起步階段進展很緩慢,只能就有限的三個話題形成三個工作組,感覺覆蓋面太窄;不同行業、部門對話很困難,宛如巴比倫通天塔的溝通障礙;系統復雜性超過想象;同時完全缺乏國際化的策略。而好消息是,他們最終完成了漂亮的答卷:
一個討論的社區:產學研官,媒用金都可以上來討論
(“媒用金”?沒錯,指媒體、用戶和金融——這是路委員長喜歡的詞;喜歡的,可以拿走使用)
完成了對工業4.0的定義,和白皮書的發布
建立了演示框架的準則
確立了國家級的頂層工業框架RAMI(referenceArchitectural Model Industrie4.0 工業4.0的參考頂層框架)
同時確立工業4.0的組成部分I4.0Components
未來10年的路線圖
2015年3月CeBIT發布的德國工業4.0國家級頂層框架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就合作共創中德制造業的話題,進行了主題演講。他最后提到了六點建議性意見,一是加強合作,形成中德接口單位組織。 中方毫無疑問是被稱為“小工信部”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 二是政府提供贊助,雙方共同成立研究組,研究成果可以公布和共享;三是形成標準機構;四是示范推廣,在流程與離散制造行業,形成示范機構和示范產業園;五是加強人員交流與培訓,強化人才培養,聯合辦學,為中小企業聯合培養人才;六是培養重點產業園區,鼓勵中德金屬生態城——廣東揭陽、沈陽中德高端裝備制造業園等示范園區的深入發展,進一步強化廣東與德國企業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最后,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周濟院士就“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做了一個重頭戲的報告。作為“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主要起草機構——中國工程院的掌門人表示,中國制造2025共分五大工程,其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其他四大工程為制造業創新建設工程、工業強基工程、綠色制造工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中國制造將分兩階段實施。第一個階段為2015年到2020年,全面推廣數字化網絡技術的應用,部分行業和企業開展智能化技術試點和示范,如大力推進“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第二階段為2020到2025年,將大力推進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如著力推動“智能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
本次會議,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德國工業4.0的本質,到底是什么?這里不妨以德國電子電氣制造商協會(ZVEI)工程生產部門主任、工業4.0平臺框架的參與者Bernard的一個發言片段收起:工業4.0工作組的最后一個成果是什么?Bernhard在其發言結束的時候,使用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詞——“喚醒了全球的意識”。喚醒什么意識?含蓄的德國人并沒有說明,但意思很明確,認為,那就是“德國制造永放光芒”。似乎作為一種呼應,在隨后的一個德國公司的演講中,發言者將工業4.0比作是“德國精神”的再建和呼喚“制造王者歸來”,頗有精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