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工業發展要抓住自主創新的“拳頭”

    星之球科技 來源:北京青年報2015-11-04 我要評論(0 )   

    第17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11月3日在上海開幕。本屆展會以創新、智能、綠色為主題,集中展示了國內外工業高端制造的成果,特別是我國的2015智能制造試點項目。我國自主發...


            第17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11月3日在上海開幕。本屆展會以“創新、智能、綠色”為主題,集中展示了國內外工業高端制造的成果,特別是我國的2015智能制造試點項目。我國自主發射的火星探測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高精度VLBI引領嫦娥奔月以及剛剛下線的C919大型客機等在全球工業制造范圍內都處于領先水平的項目都在本屆工博會上亮相,它們都是我國的科研機構和工業制造企業合作攻關,掌握了自主創新核心技術結出的豐碩成果。
        中國是個工業制造大國,無論是在以往的計劃經濟時期還是現在的市場經濟時期,我國的制造工業都對國民經濟的積累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制造工業一直保持快速發展,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在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過程中,制造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中國的制造工業也有自己的弱點,主要就在于缺乏自主創新技術,導致工業制造雖然產值龐大,但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夠。
        改革開放以后的相當長時期內,中國確立了以GDP增長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這在經濟底子薄的時候是一種正確的選擇。但是,由于中國缺乏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引擎,因此擴大投資成為推動GDP增長的不二選擇,而由于自主創新技術的研發耗時費日,不如投資項目上馬能夠立竿見影,因此長期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這種發展路徑雖然確實保證了GDP的增長,但也導致中國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投資的效益低下,制約了中國經濟的質量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農村地區數以億計的剩余勞動力走進工廠,中國的工業制造得到了豐富的“人口紅利”支持,我國的一些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產生了價格優勢,促使出口貿易一直居于高位。這種模式盡管經常在國際市場上引發貿易爭端,但客觀上說也有利于中國的經濟增長。然而,它的一個嚴重的副作用是使政府對“人口紅利”產生了過度依賴,忽視了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致使我國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持久的競爭力。而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以后,這種優勢也就不復存在了。
        產能的嚴重過剩,“人口紅利”的消失,倒逼中國開始了艱難的經濟轉型。要從經濟大國轉身為經濟強國,其中的一個關鍵就是要通過轉型構建起我國的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為此,國家已經制定了《中國制造二〇二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因此,中國的制造工業必須堅決地摒棄以往那種盲目擴大產能的模式,而是集中精力攻克尖端科技,掌握一批自主創新技術。
        在這方面,中國已經創造了成功的先例。近幾年在中國遍地開花的高鐵盡管一開始遭受過非議,但由于掌握了全球領先的自主創新技術,不僅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遠程交通,其先進性也得到了世界公認。中國近期在一些國家的高鐵項目競標中勝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這種自主核心技術取勝。日前在上海剛剛下線的C919大型客機,也是中國集中資源優勢自主研發出來的,在多項技術上處于國際航空業領先地位。正是由于這個緣故,C919大型客機還未試飛,已經得到了國內外21個買家的517架訂單,而根據預測,在C919大型客機成功進入市場后,總銷量有望達到2000架次左右,一個規模達萬億元的市場將由此開啟。
        剛剛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勾畫“十三五”發展藍圖時,提出了“十三五”期間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其中創新發展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本屆工博會上展出的很多尖端項目,都是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之下,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所取得的成果。中國的工業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目前,由于國內外市場的變化,中國的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定的下行,也使轉型產生了一定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固然應該采用適當手段穩增長,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因為暫時出現的這種困難而亂了陣腳,簡單地重啟以往那種依賴投資擴張、貨幣超發保增長的舊模式,使經濟轉型半途而廢。只要牢牢地抓住自主創新這個“拳頭”,推動中國的工業制造走上新的臺階,中國就能夠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中國經濟轉型的重大突破,為中國經濟建立起永續發展的新的平臺。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