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年由于工作原因,每天都要與企業老總們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每每談及與德國、日本制造業的差距時,最搶眼的一個名詞就是“工匠精神”。目前股市動蕩不安,這個詞出現的就愈發頻繁。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又該如何培養?我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努力嘗試著去解讀這個厚重的詞語,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更多行業同仁關注和思考我國制造業的明天。
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務實肯干的工作心態,艱苦奮斗的工作精神,不斷向前的工作激情。
工匠精神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人的歸屬感問題。正如古人所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肯俯下身來,踏踏實實做事,富有成效的思考和鉆研,持之以恒的嘗試與探索,三到五代人的積累和沉淀,公司產品品牌將會享譽全國、甚至全球。則諸多百年企業將屹立民族之林,制造強國也將崛起于東方!
如此看來,制造行業所有的企業和員工都需要工匠精神!那么如何俯身?如何踏實做事?如何培養工匠精神?我們從企業、個人兩個層面去尋找方法。
從企業層面來看,一個企業如何解決人的歸屬感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要保證那些肯做事、能成事人的基本權益,即不讓老實人吃虧,保證踏踏實實做事人們的權益。有些行業、有些企業的某些人十分輕易的獲得了極其豐富的社會資源,如此就嚴重傷害了踏踏實實做事情的人對行業、企業的信任度,這些人就會重新審視人生的歸屬感問題。所以一個優秀的企業必須擁有完善、良性的人才培養機制,如此,才不懼廠外飄搖風雨。
企業的定位和發展戰略決定了企業的人才培養機制,決定了企業是否需要培養工匠精神。2015年上半年,制造行業部分企業訂單嚴重不足,但產品專、精、特、奇的企業銷售額仍處于增長的態勢。最近一段時間,在我國建廠或甚至直接收購我國優秀企業的外資企業日益增多。這些外資企業市場進攻步伐的加快,制造業的市場競爭也愈發殘酷。
同時,隨著地球村交通的便利以及生產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當全球范圍內運輸費用下降、生產自動化提高程度達到某一個臨界點時,國內諸多依靠國外關鍵功能部件的企業就會堪憂,國外企業也許會直接生產成品進行銷售。關鍵功能部件,是需要長期的技術開發和積累,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精力和時間的結晶。就企業長期利益來看,必須培養技術人才,富有成效、持久地開發關鍵核心技術,才能直面國內、甚至全球制造業激烈的競爭。
因此建議企業的定位與發展戰略圍繞樹立百年企業展開和制定。具體來講是以培養和引導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為基礎,用合適、合理的利益分配為輔助,企業負責人以正和誠引導員工往正能量的方向走。相對德國、日本等國,我國百年企業數量還是很少,尤其是在制造業領域。在驚嘆和羨慕外國產品利潤高、制作工藝精湛、員工工作態度嚴謹的時候,國內最優秀的企業家已經悄然積蓄科研力量、邁步于企業升級之路。
從個人層面來看,制造業一線的技術人員確實很辛苦,對身心、家庭都是長期的考驗。他們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積累和沉淀才能有所成就。但工作帶來的踏實和滿足,是其他任何事物無法比擬的。這種踏實和滿足隨著歲月的積累日益增加,無論是在企業、行業還是社會上終將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所以建議要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很好的結合,即俯下身來,踏踏實實做事,富有成效的思考和鉆研,持之以恒的嘗試與探索。
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具備工匠精神和能力的人永遠不擔心失業,也不會失業。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唯有自身的實力是最可靠的伙伴。喧囂之后的落寞,浮華之后的憂愁都與工匠無緣,穩定的生活會伴隨著工匠。
弱肉強食的市場博弈中,不分國界,只有輸贏。制造業的事情必須依靠我們制造業同仁共同面對。靠進口關鍵功能部件贏取高額市場利潤的時代已經逐漸遠去,在宏觀經濟下行的今天,贏得市場訂單必須靠硬實力,培養大國能工巧匠也就迫在眉睫!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