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嘗試用3D可視型激光雷達設備監測空氣質量
原來,雷達還能用于監測環境!昨日,記者從市環保局獲悉,佛山已開始嘗試用3D可視型激光雷達設備監測空氣質量。這一設備可24小時不間斷監測10公里半徑范圍內的顆粒物和氣溶膠等濃度情況,直觀地對城市污染源進行監測與追蹤,為環保部門開展污染排查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更為精準的監測數據,也將提高環境執法的效率,讓執法“有的放矢”。
據介紹,雖然根據大氣監測點的監測數據,環保部門能實時掌握片區內的空氣質量狀況,分析判斷轄區是否存在超標排放。但由于監測數據大多是反映整個區域的數據,往往難以由此判斷污染源頭。為找出污染源頭,環保部門每每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排查,而即使如此,仍收效甚微。
作為佛山中心城區的禪城,近年經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排污企業綜合整治,本地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相對較少,目前空氣污染來源主要為交通尾氣、生活源、建筑工地揚塵以及少部分工業廢氣污染,污染源呈現分散化、小型化和隱蔽化等特點。
前段時間,禪城區環境監測站相關負責人發現華材職中監測站點的數據發生異常,其PM10、PM2.5等顆粒物濃度出現上漲。這種情況連續出現一周后,環保部門決定啟用激光雷達來查清空氣污染來源。
讓人出乎意料的是,首次啟用激光雷達這一監測技術,禪城區環保部門便成功排查出了7個顆粒物排放源。根據雷達監測出的數據以及監測部門現場檢試,執法人員現場對違規排放企業進行了查處。“3D可視型激光雷達能夠準確定位污染物最密集地方的經緯度,再結合執法人員對片區內企業和工地等情況的了解,我們很快就能鎖定污染源。”禪城區環保部門相關負責人說。
激光雷達
如何查污染源?
據介紹,激光雷達的工作原理并不復雜。雷達通過鏡頭發射出綠色激光束到大氣中,經過大氣中的分子、顆粒物(云、煙塵等)散射,被雷達系統接收后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而固體顆粒對光都有反射作用,激光照到不同濃度、直徑、形狀的顆粒會形成不同的回波信號。激光雷達接收到電信號后,通過計算光在空氣中的傳播時間,得到不同距離(高度)上的回波信號,從而得到沿光束發射方向的氣溶膠粒子分布情況。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