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中國經濟攻堅 制造業競爭力在哪里

    星之球科技 來源:先進制造業2016-03-09 我要評論(0 )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從國內看,長期積累的矛盾和風險進一步顯現,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新舊動能轉換相互交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從國內看,長期積累的矛盾和風險進一步顯現,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新舊動能轉換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困難和挑戰并不可怕。中國的發展從來都是在應對挑戰中前進的,沒有過不去的坎。” “供給側改革如何切實落地?”、“綠色與發展,魚和熊掌如何兼得?”、“中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國家陷阱”……今年乃至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面臨眾多挑戰與機遇,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曾經產量位居全球第一的制造業被越來越多的質疑、指摘所籠罩。一方面是鋼鐵、煤炭、有色、玻璃等行業嚴重產能過剩、一方面卻是上述行業高端產品大量依賴進口,連圓珠筆芯的原材料都無法生產。中國制造業到底怎么了?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還在嗎?中國制造業的未來在哪里?自古“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制造業的發展事關中國經濟的未來。
     
    “我們不會失去制造業”
    “中國在調結構的過程中,會經歷一些陣痛,比如說珠三角,傳統制造業很多轉移到東南亞,但我們不會失去制造業。”全國政協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向記者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則指出,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一直在上升,只是速度有快有慢。
     
    “中國制造業前期大發展,主要取決于人口紅利和機遇,現在人力成本上升,而周邊國家已經發展起來,粗放型、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確實受到了影響,但是我們發展的潛能多得是。”全國政協委員、保利集團原董事長陳洪生說。
     
    賈康認為,中國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就是通過具體的政策促進其成為一個組合,要通過調結構使產業進行升級。
    “調整,不讓政府過多干預”
    事實上,“十三五”規劃草案中,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涉及了六方面的調整,包括全面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加快發展新型制造業、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強質量品牌建設等。
     
    對于制造業的一系列結構調整,陳洪生認為,應更多讓市場決定,不讓政府過多干預。“(產能)過剩了就下來,有需求就上去。政府不能強制壓縮某個行業,而應該出臺指導意見,提示哪些領域出現過剩,不該再盲目投資。哪些領域是未來所需,企業可以考慮投資。”
     
    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銀行原監事長華慶山認為,各地應按照自身特色制定政策,以上海為例,上海確定了為先進制造業的中心,包括核電等一系列先進制造業。
     
    對制造業企業來說,競爭力更多的需要品牌和創新成為共識。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表示,中國制造企業的專利數量已經迎頭趕上,但全球品牌和渠道能力確實還是一大‘短板’。到海外布局建廠、搞研發,打造國際化管理團隊,是中國制造業強大的必經之路。
    “債轉股,為調結構開金融藥方”
    如何讓制造業企業順利實現轉型升級?李東生認為,除了企業的創新,還需要政府為制造業企業減稅,降低成本。
     
    全國政協委員、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原總裁梅興保則告訴記者,從金融機構來說,制造業的過剩產能對應銀行的債務,金融機構要配合來考慮加強不良資產的核銷處置,減少企業負擔,主要更多引導、支持優勢企業兼并、重組。除金融機構外,地方政府在注冊、稅收方面也應該給予企業更多自主權,留住優秀的團隊。
     
    此外,在經濟困難時,有些債券可以轉成股權,這是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的最好辦法,等經濟好轉時,股權再退出。同時,評估方式不應采取傳統的按賬面價轉股,而應該引導國際性的中介機構來評估,再由董事會、股東會審議通過。
     
    事實上,“互聯網+”、“雙創”已經讓中國制造業開始呈現出新亮點,且范圍在逐步擴大。這不僅發生在東部較發達地區,內陸省份也在迸發出勃勃生機。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政協副主席梁靜告訴記者,2015年河南很多新業態企業呈現出兩位數的增長,其中,包括與互聯網相結合的小型制造企業、與手機、電腦有關的新型材料企業,還有一些傳統制造業轉型“互聯網+”的企業。
     
    全國政協委員、錦繡集團董事局主席管飛認為,在經歷這輪調整之后,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只會越來越強。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制造業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