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美軍稱激光武器已能部署 專家:抗不了中國導彈

    Julie 來源:環球網2016-03-16 我要評論(0 )   

    “激光武器終于實用化!”美國軍火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宣布,已經研發多年的激光武器已能夠實戰部署在飛機、船只和車輛上,可廣泛應用在反導、反恐等多領域。軍事專家表...

     【環球軍事報道】“激光武器終于實用化!”美國軍火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宣布,已經研發多年的激光武器已能夠實戰部署在飛機、船只和車輛上,可廣泛應用在反導、反恐等多領域。軍事專家表示,美國激光武器距離成熟還很遠,指望靠其對抗中國導彈短期內并不現實。

      
    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3月15日報道,多年以來,美國五角大樓一直做著擁有定向能武器的夢——與美軍現在依賴的傳統武器相比,激光武器僅需花費極少的投入就能擊敗敵人。但是多年來,這種技術一直都難以捉摸。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項目負責人宣布,激光武器已經可以部署。

      
    洛馬公司激光武器部門負責人保羅-沙特克表示,現有的技術下,可將這種激光武器部署在相關的平臺,例如船只、車輛或是飛機上。現在已經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看軍隊對其是否需要了。

      
    洛馬臭鼬工廠的高級研究員丹尼爾-米勒表示,過去十年來,激光武器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問題已經從“我們是否有這種裝備”發展到了“我們如何能快速將激光武器整合至作戰平臺”。本質上,激光武器已經不再是技術問題而是服務層面的問題。

      
    文章稱,但這不意味著能夠融化城市的大型激光武器快出現了,目前的武器受限于15-30千瓦功率的規模,進一步的發展需要解決大氣干擾的問題,該問題嚴重影響激光武器在飛機上的部署。

    但功率為30千瓦的激光武器能夠在幾秒之內將2英寸厚的鋼板燒出洞來,這足以擊中來襲的火箭彈或是皮卡車。對于五角大樓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美軍已開始討論使用動能武器來對抗極端組織的卡車襲擊。

    洛馬公司已經證實了這款名為“雅典娜”的30千瓦激光武器的能力,在2015年還進行了一系列測試,對1英里之外的小型無人系統進行打擊,該武器能夠準確識別鎖定目標。洛馬公司有望在今年年底為美國陸軍提供功率高達60千瓦的激光武器,與此同時,美國海軍也在艦艇上安裝了先進的激光武器,并將其部署至波斯灣。

    美軍研發的激光武器實戰效果如何?專家表示,美軍激光武器研發雖然取得一定突破,但是現在來看,其威力依然有限,首先是激光功率不夠高,僅能應對小型目標,其次其射程有限,只能對付數公里范圍內的小型無人機和車輛船只等目標,距離能夠研制出可在對方防空導彈射程外擊毀彈道導彈的激光器,尚需時日。

    從激光武器的功能上看,最主要的用途還是用于對彈道導彈的防御。為了給自己發展激光武器造勢,美國近期不斷宣揚所謂的“中國導彈威脅”,稱中國彈道導彈現代化計劃的推進可能對美國長期安全構成最大威脅。為此,美國需要對研發下一代武器系統投入更多資金,比如先進的作戰車輛、定向能武器和太空能力。這明顯是在為激光武器的研究爭取更多的支持找理由。

    軍事專家表示,激光武器對于美國來說,與其說是一種武器,不如說是一種政治寄托。在當前美國技術優勢不斷被中俄追趕彌補的現實下,美國將希望寄托在激光武器等所謂未來武器的身上,希望靠其保持對中俄等國的絕對技術優勢,以維持美國的全球霸權,但從現在來看,激光武器距離擔當這一重任仍然任重道遠,更何況在美國研發激光武器的同時,中國的腳步也未停下,美國的如意算盤能不能打得響,還是未知數。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武器未來武器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