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的制造業已經由小變強,而曾經的低成本優勢正在消失,使得一些制造業工廠開始外遷。或許,中國制造業接下來面臨的挑戰有很多,從機制到創新,幾乎是一條腳踏實地的必經之路。如何改變、如何參與4.0,本報采訪了經濟學家許小年。
經濟學家:許小年
經濟觀察報:您如何看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的制造業的發展?包括我們的優勢和面臨的問題。
許小年:總體上來講,覺得中國制造業經過了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形成了配套比較完整、門類比較齊全的一個體系。這個體系應該說是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我們的綜合加工制造和配套能力,可以和制造業大國相提并論,制造業大國是日本和德國。當然我們的制造業在今天它的發展也碰到了一些困難,一個大家都知道的碰到的挑戰,就是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過去我們的制造業的優勢,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低成本的勞動力上面。現在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這個優勢正在逐漸的喪失。出現了一些制造業外遷外移的現象,但到下面去做調研,我們可以發現現在制造業外遷的主要都是一些加工業和工藝比較簡單的行業。例如服裝、玩具等等這樣的消費品制造業,而專業化分工比較細,協作要求比較高的,很少出現外遷的現象。這就是說我們在看到中國制造業面臨挑戰的同時,必須非常清楚的了解我們國家制造業的整體優勢。這個整體優勢,剛才我們講的,它的配套能力,它的門類比較齊全,一個產品基本上在中國從剛開始一直到成品結束,都可以找協作廠商,這樣的條件目前在東南亞,在南亞這些國家還是不具備的。所以我們制造業出現這些結構性的調整,由于人均收入的提高所造成的產業結構的變化,是很自然的,沒有必要為此感到驚慌,更沒必要對中國制造業前景感到悲觀。這就是我在下面調研企業得到的一個印象,雖然工資在上漲,有很多企業仍然在中國,因為他到別的地方去,找不到這樣齊全的配套能力。
經濟觀察報:我們如何面對挑戰和解決挑戰?
許小年:中國制造業目前面臨的挑戰,我認為不是勞動力成本。當然在當前經濟下行過程中,我非常贊成減稅,減輕企業負擔,幫助我們制造業來擺脫困境。但是我感覺中國制造業現在主要的挑戰是整體水平偏低,特別是在基礎材料,包括電控和液壓電在內的基礎零部件,以及基礎的加工工藝和國際的一流企業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由于這個差距的存在,使得中國制造業產品技術含量偏低,趨同化現象普遍,落后產能過剩,企業除了價格以外,很少有其他的競爭手段。特別是在研發階段,只能靠價格來進行競爭,使得很多企業處于薄利甚至虧損的經營狀態。中國制造業,我的感覺,目前是已經形成一致的共識,勞動力成本上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技術水平不能夠適應新的形勢。企業的差異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強,使得制造業企業目前有相當的數量處于經營困難的狀態。
為了擺脫這個困境,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認真的執行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三去政策,淘汰落后的技術和產品,淘汰過時的產能,開辟出新的市場空間,能夠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環境。
經濟觀察報:您如何看工業4.0?
許小年:工業4.0只是在工業3.0,在信息化的基礎上,實現智能化,所謂實現智能化,就是在網絡的主要節點具有反饋、學習和決策的功能。簡單的講,工業1.0是機械化,2.0是自動化,3.0是信息化,4.0是智能化,每一個階段都以前一階段為基礎,可以同時實現。但是不可省略,不可超越。想一步跨過去,是不現實的,是缺乏基礎的。因為我們前面的2.0、3.0都沒做到,怎么去做4.0呢?中國的制造業現狀,大致是處于2.0的階段,工業2.0,自動化的階段。有些企業連2.0都沒有做到,談什么4.0呢!
每個階段是沒有辦法超越的,對于彎道超車這樣一個提法,我本人不贊成。因為根據常識,我們都知道彎道是不能加速的,彎道應該減速。彎道加速是有可能翻車的,而不是超車。工業4.0,如果在現在全面實現工業4.0,中國制造業的工業4.0,既沒有基礎,也沒有必要,我們不是為了4.0而4.0。我們是為了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提高企業的效益,而追求工業3.0和工業4.0。3.0不是目標,4.0也不是目標,需要根據行業和企業的具體情況,采用效益最大化的技術,而不是最先進的技術。企業要講究效率,如果我3.0已經夠用了,如果我自動化信息化已經夠用了,為什么一定要追求智能化呢?沒有必要。如果2.0、3.0夠用了,何必一定要做4.0呢?4.0是有成本的,4.0是要投資的,這個投資合算不合算,企業要做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