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世界上工業最先進的國家,擁有諸多耳熟能詳的百年老店。望塵莫及的我們曾幾何時妄想將他們據為己有。如今這種妄想正一步步成為現實,那些你喜歡的德國品牌可能很快就會成為“國貨”了。
收購庫卡,挑動歐洲敏感神經
2017年1月6日晚間,美的集團公告稱,公司完成要約收購庫卡集團股份的交割工作,并已全部支付完畢本次要約收購涉及的款項,約占庫卡集團已發行股本94.55%。此次收購案正式落下帷幕。
當2016年5月,美的集團宣布有意收購德國“國寶級”機器人制造商——庫卡時,德國人民就不太高興,德國時任經濟部長甚至認為,KUKA的自動化技術需要“遠離中國之手”。當時,歐盟的一位官員也表示,為了防止關鍵技術的流失,庫卡最好把自己更多的股權留在歐洲投資人的手里。可以看到,在涉及核心科技上,歐洲人也開始暴露他們敏感脆弱的神經。
前高盛銀行家KennethCourtis表示,“中國‘走出去’的勢頭無人能阻,雖然在一段時間里,有些人會不高興,但最終還是會選擇合作。”
再下一城,收購照明企業歐司朗
據德國歐司朗(OSRAM)公司發言人11日表示,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已批準歐司朗向由木林森、IDG資本和義烏國有資產運營中心組成的中國財團出售其照明業務。由于德國經濟部今年1月已對此亮出綠燈,這樁收購目前只待中國監管部門最終批準即可完成。
總部位于德國慕尼黑的歐司朗是一家擁有超過110年歷史的著名企業。此次歐司朗擬出售的為單獨拆分之子公司、主營家用照明燈具的朗德萬斯(Ledvance)。
中國要買下德國?
之所以德國成為中企熱點關注的并購標的市場,主要是因為2011年后德國經濟復蘇放緩,大批德國企業被迫申訴破產,這給了中國企業收購機會。根據商務部消息,德國聯邦統計局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7月德國共有1805家企業申請破產。
另有一組歐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德國企業已經成為中國企業非常喜歡的并購市場,現在已經約有200家企業被中國企業并購。
德國《企業家》雜志主編史蒂芬·格恩茨納補充介紹稱,以往中企對德國感興趣的主要是汽車、機械制造行業,現在電子行業、注塑業,中國企業也非常感興趣。
瘋狂并購,遭遇“德國變臉”拒絕
據《華爾街日報》去年12月8日報道,中國收購德國半導體制造商愛思強的交易本周四以失敗告終。12月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Obama)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了這筆交易。
公告表示,德國經濟部確認,撤回批準中國企業收購愛思強的決定,是由于政府收到了此前并未知曉的“新的同安全相關的信息”,對此德國經濟部有權會同其他政府部門對該收購案做出進一步審查。
煮熟的鴨子徹底飛了!
德國患上了“中國恐懼癥”?
中企收購德國企業遭到歐洲人的拒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害怕核心技術外流。但是這種擔心是沒有依據的:技術不僅僅保存在U盤里的設計圖紙上,也保存在國內企業的項目與經驗之中。要掌握這方面的知識,不僅需要多年的積累,還需要健全的職業培訓。
以飛機制造業為例,中國商飛公司經過多年打磨才發展成為一家完整的飛機制造企業。汽車工業也有這方面的例子,中國的汽車生產商與大眾、通用及其他著名外國公司成立合資企業長達幾十年,但還是沒能在內燃機技術領域趕上來。
另外,如果中國公司這么輕而易舉地就能掌握核心技術的話,中國投資者為什么還要如此大手筆地收購德國公司呢?
基于迄今為止的經驗,企業的雇員代表大多積極評價中國投資者的進入,因為中國投資的主要目標是推動增長。在個別案例中,肯定會有反對中國投資者進入的充足理由,但在某些圈子里流行的“中國恐懼癥”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