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重壓下的制造業生存壓力大
近年來,在美國的制造業回歸、德國的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等背景下,工業能力得到國家的戰略性重視,制造業作為中國經濟的脊梁再次回到大眾視線。然而由于制造業成本高、利潤薄、稅負重等特點,尤其是稅務負擔較重,占據企業成本,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制造業的發展。
以增值稅為例,目前我國增值稅征收依據為國務院1993年12月13日頒布、2008年11月5日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最高稅率高達17%,遠遠高于與我國制造業有直接競爭關系的國家或地區,導致我國國內市場產品價格與海外市場產品相比競爭力偏弱。
而在高額的增值稅之外,中國制造業還承擔著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多種附加稅。數據統計,在全球經濟放緩、市場增長不足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的平均利潤率已經不足2%。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制造業附加稅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接近0.5%,約占到平均利潤的四分之一。對于利潤率如此低的制造業來說,實屬稅負過重。
從2016年5月起,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房地產、金融等4個行業納入試點,一年時間減稅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盡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企業感覺負擔重。
記者也從衛浴企業以及相關的企業了解到,過去一年的2016年,可能有企業其中一個月的稅負相當于過去幾年的稅負,某玻璃公司相關人士表示,2016年每個月繳納的稅加起來有十多萬,最多的達到30多萬,出貨越多,稅負越重,發票面額與實際的點數不平衡造成的多繳稅是常事。
某五金配件的人士也說,下腳料這種廢品以往賣了都沒有繳稅的意識,如今這一塊必須去繳稅。
因此,在全國政協第十二屆第五次會議期間,經濟目標和改革政策也成為此次會議的焦點。不少會議,兩會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為制造業紛紛發聲。
全國政協委員李稻葵:營改增后企業稅負增加
在3月3日舉行的“第十九期中國企業家兩會沙龍”上,全國政協委員李稻葵在演講中呼吁給企業降稅,中央向地方下分財權。
李稻葵調研后發現,短期內,“營改增”使得企業稅負不降反增。他分析稱,營業稅屬于地稅,以往地方會因各種原因,為企業減稅,而增值稅屬于國稅,數額很“硬”,基本沒有降低的可能。這樣,“營改增”之后就造成了稅負的增加。另外,營改增后,地方稅收也有所減少。
全國政協王國慶:并非直接減免稅 納稅人需下功夫
增值稅特殊的抵扣機制,對納稅人的會計核算和納稅管理的要求更高。因此,具體到每一個企業,減稅的獲得感肯定會有差異。
兩會代表TCL董事長李東生:中國制造業稅負壓力大 亟需減負
此外,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提出了《關于加快增值稅立法進程的建議》和《關于取消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的建議》兩個建議案。
李東生認為,去年國內外經濟形勢越來越嚴峻,經濟調整和困難將持續一段時間。面對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中國企業應該適應變化,不斷調整,大幅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才能為發展取得一席之地。在建議案中,李東生著眼中國制造業發展,提出建議降低企業增值稅稅率,取消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的建議案,統觀制造業橫向、豎向發展對比,建議為制造業企業降低負擔,集中資源提升企業研發力,從而提升其核心競爭能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