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是世界制造業大國,但進入新常態以來,制造業面臨的國際國內挑戰和壓力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嚴峻。在新的國際環境下,如何轉方式、調結構、補短板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多難環境
在國際環境層面,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重振制造業和發展中國家低成本制造競爭的雙重挑戰正日益加劇。當前,以智能制造為引領的全球制造業變革已經成為新一輪全球產業競爭的焦點。美歐發達國家紛紛以振興制造業作為振興實體經濟、走出經濟危機困境的重要抓手,通過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工業4.0戰略、工業互聯網戰略等重振制造業雄風,企圖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占據競爭制高點。同時,機器人、智能設備、智能工廠、可穿戴設備等新一輪高端制造產品和裝備正迅速引領全球市場,而這些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多數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
近年來發達國家為吸引制造業投資、降低本國制造業成本,大都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土地、財稅、人才、水電、基礎設施等優惠政策。尤其是美國計劃實施的減免稅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降低制造業成本,有效吸引了跨國公司回流和全球制造業投資,使美國制造業優勢得到重構。德、英等歐洲發達國家也相繼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因此,發達國家制造業的綜合要素成本與中國的差距正越來越小。
與此同時,隨著國內人力、土地、環境、能源、資源等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在華跨國公司制造業加快向低成本發展中國家轉移??鐕具M行加工貿易轉移的同時,與之相配套的供應鏈和服務企業也相繼轉移。從筆者近兩年對長三角、珠三角的調研情況來看,我國制造業吸收外資優勢下降,困難明顯增多。
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始終是制約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最大短板,也無疑猶如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由于我國多數企業長期從事加工制造,技術創新動力和能力不足,導致制造業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生產工藝落后、缺乏研發設計投入、缺乏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出口產品附加值低、缺少自主品牌。筆者曾調研過浙江一家為跨國公司貼牌的加工貿易企業,由于金融危機外部市場大幅萎縮,這家企業試圖建立自主品牌和自主渠道,但同樣一件體恤衫,貼上跨國公司的品牌市場價大約在700元左右,而以自己的品牌出售僅賣80元一件,這是十分殘酷的現實。
此外,制造業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先進產能供給不足,落后淘汰產能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低端產品供給過剩;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供給過剩。產品結構失衡帶來了大量的境外購物和海淘產品,國人到法國去買香水、化妝品、LV包;到德國去買鍋、小電器、指甲刀;到日本去買電飯煲、馬桶蓋;到意大利去買服裝、箱包等等。
如何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針對上述問題,轉方式、調結構、補短板既是我國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長遠戰略,也是當務之急。
第一,以提高原創研發設計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為重點,推動創新戰略從跟蹤模仿向引領跨越轉變。近40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幅躍升,2016年GDP達到744127億元,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2%,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超過2%,同時我國在一些高科技領域已經取得世界領先的創新成果,這些都標志著我國的創新路徑將發生戰略性轉變,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進行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應集中國力在重大關鍵技術上攻關并取得突破,實現彎道超車。
第二,以創新設計引領中國創造,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和轉型升級。經驗證明,工業設計對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芬蘭絕大部分傳統產業使用創新設計,其中紡織服裝和皮革、家具、玻璃、制陶行業等傳統產業有80%以上使用設計師,金屬制造、機械制造、電子設備、計算機相關產業及電器零部件、橡膠和塑料制造、汽車制造、健康、食品、等產業有50%以上使用設計師。而據調查,廣東省在使用工業設計的企業中有90%改善了企業形象,80%開拓了新的市場,70%降低了產品成本,企業利潤的40%來自設計。
第三,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目標營造創新生態?;ヂ摼W、大數據的發展為“眾創”提供了技術支撐,使“人人都是設計師”變成現實。應樹立開放融合、包容試錯的創新理念,加強眾創平臺、創客空間等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在稅收、房租、設備開放、創業輔導等方面加大優惠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勵高校設立創業學院,讓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規范推廣“眾包、眾籌”等新模式,降低“雙創”成本和風險,讓草根創業生生不息。
第四,以“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為目標,營造可持續發展的企業生態。中小企業不僅是創新創業的主戰場,也是吸納就業的主渠道。企業生態環境是否好,關鍵看中小企業是否有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為此,應切實加強體制創新、破除壟斷、簡政放權、減稅讓利、放寬準入等方面的宏觀環境改善,提供有效制度供給,營造公平競爭環境,讓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中新經緯APP)
【專家簡介】王曉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全球化》副總編,兼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商務部服務貿易專家委員會委員。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