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激光二十年 | 【口述歷史】李正佳:華工激光要扛起行業發展的大旗

    來源:華工激光2017-06-08 我要評論(0 )   

    華工科技、華工激光就是一個孵化器,催生了激光應用發展,在全國起到了引領、示范、開拓作用。

    前言

    起步即瞄準世界標準,

    肩負的是歷史的使命。

    專注實踐與應用,

    代表的是中國激光水平。

    本期《口述歷史》,

    讓我們看看李正佳老師走過的激光發展之路……


    他說

    “華工科技、華工激光就是一個孵化器,催生了激光應用發展,在全國起到了引領、示范、開拓作用。” 

    19歲考入華中工學院,

    72歲仍在激光應用領域奮戰,

    近五十載青春與智慧傾注。

    我國激光醫學產業創始人之一,首創激光光纖手術刀……

    他,就是李正佳。

    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華工激光設備廠廠長、華工激光董事長。

    01起步:瞄準世界水平


    圖為:華工第一代激光人自學的書本《激光技術》。

    扉頁毛主席語錄寫著:“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激光在我們學校的起源是在1971年年底。四機部提出要設置兩個專業,雷達和激光。因為激光在理論和實驗上都很現代化,在應用上更適合軍用和民用,所以選擇了激光專業。

    激光專業最開始沒有實驗室、只有11個人,也沒什么專業基礎,成立后首先學習什么是激光。當時學校圖書館不對外開放,但開個后門允許激光的老師進去查閱資料。



    圖為:華中工學院激光研究所用書《LASER ELECTRONICS》。

    產生激光的理論很深奧,但實驗也不是完全無法進行,我們學校是工學院,首先就非常注重機械、工程,很快就建起了實驗室。

    當時的老校長朱九思同志的“廣積人”政策也給激光發展提供了支撐。我們在全國各學校搜尋物理學、光學、電子學的人才,從哈工大、北大、中科大等找了不少人,激光有了接近30個人,已經不是當初的十幾個毛頭小子了。 

    但當時華工成立時間不長(1952年建立),也沒有很強的科研實力和項目。九思同志就從電氣、無線電、物理等專業集中了很多人準備搞科研,還拿到了“激光在集成電路制造工藝中的應用”課題。激光專業也有了激光焊接、激光蒸發和鍍膜、激光布線(現光學互聯)、激光打孔、激光器件等。

    1978年,有了一些成果后,我們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華工激光也實現從無到有,有了教學、科研、隊伍、成果,是響當當的、有亮點的了。

    02轉型:產業化發展之路


    圖為:1997年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大會。

    1978年以后,國家進一步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主導的階段。80年代提出“產學研”協調發展,要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作為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要做產業,要做科技成果轉化、要成為激光行業國家隊、要創新,現有的體制和機制都有很多阻礙。例如后來華工激光跨國收購,從澳大利亞引進先進技術和產品,這是一種創新。這如果還是以工程中心的體制就無法完成。

    轉制前,工程中心的發展是很好的。要轉制成立公司,首先需要老師思想轉變,當時老師們都有成果、有經費,轉制要將把這些東西都交出去,老師們包括我在內都有所顧慮。

    后來上海交大、浙大、清華都陸續成立了自己的上市公司,學校更下定決心,華中理工大學不能落后。華工要成立上市公司必須從激光突破。工程中心轉制奠定了華工科技上市的基礎。

    產業有產業的發展方式,科研有科研的發展方式,但在一定情況下,是可以融合發展的。公司要發展,不能完全依靠幾個課題組,要廣泛更新技術發展。華工激光在20年的過程中做得很不錯。

    我大概做了華工激光5年法人代表。從建立激光課題組,到實驗室、工程中心、華工激光、華工科技,再回到學校,包括建立中國光谷,我們都參與了。

    回想華中工學院,如果九思同志當年不做激光這件事,我們就會錯過機會;如果當年不設立激光專業,也不會有華工激光、華工科技的發展,也不會有現在的武漢·中國光谷。所以,一個大學的學科設立、學術成果,可以帶動一個產業群,激光是一個典范。

    03孵化:催生中國激光應用發展



    圖為:2000年華工科技在深交所上市。

    (做事情)一定要走在前面,第一步是你走出去的,而不是別人走出去的。

    我們的激光是工程化的應用,以機械、設備為主。激光是應用技術,一定要用。

    美國人說激光可以開刀、做微創,我就在想,激光怎么能開刀?當時上海光機所也在做這個研究。

    我們是工科學校,怎么和醫學搭邊呢?一個偶然的機會,當時朱德培副校長因胃病在三醫院住院,一個內科教授跟他說,醫院在做一個用激光給胃開刀的課題,做了三年調研了很多次,都沒有做成。朱德培校長說,你們怎么不找我們呢,我們可以做啊。而其實他也不知道我正在做這個事情。

    當年六月我本來要去湖南招生,有了這個任務,我馬上把票退掉留下來做實驗。隨后在三醫院做了整整一個暑假的實驗,實踐證明激光開刀愈合情況比線要好得多,也不出血。這是一個原創的手術,用光纖激光手術刀進行切割,后來同濟醫學院也拿去做肝臟手術,激光帶動醫學也做得很好。我們提出的接觸式激光手術刀走在了國內首創,在國際上也是做得非常好的。

    一直到公司上市的時候,國內所有重點醫院都有我們的激光手術刀。激光醫療設備的國家監管非常嚴,不是做出來就能用,所以激光醫學發展難度比較大,但我們直到現在都還在做。

    04回憶:有艱難也值得,有磕絆也應該


    圖為:華中科技大學光學系成立41周年李正佳老師手寫。

    激光自豪的是有這些老師勤勤懇懇的耕耘,結出了華工激光這個果。如果沒有這些基礎,光谷從何而來?沒有學校的學科支撐,華工激光產業機制的發展,以及我們校友的公司開花結果不斷繁衍,難以形成現在的中國·武漢光谷。

    華工科技、華工激光就是一個孵化器,催生了中國激光應用發展,在全國起到了引領、示范、開拓、推廣作用。

    還記得引進意大利的普力馬切割機的時候,機器進來的時候(太大了)進不了實驗室,機器不能安裝、外籍專家不能調試。我們就把房頂都掀掉,把切割機吊進去。

     

    每走一步都是很難的。這么多年來,我也從一個小伙子變成了老人。當年有些磕磕絆絆,現在想來都是值得的、都是應該的。

    后記

    一個學科的發展,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

    一個產業的發展,又帶動整個裝備制造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激光,在泵發和匯聚中,輸出著越來越強大的能量。

    對李正佳老師的采訪過程中,我更多時候是在聆聽,聽一位在激光研究、應用領域內奮斗半生的長者對華工激光的回憶、對中國激光發展的見解。

    捧著書架里已經泛黃甚至掉頁的書,回憶十幾個毛頭小子自學激光的雄心;

    拿出數十年前美國關于激光的報道,講述中國激光發展的故事;

    看著眼前的中國·武漢光谷,感慨這座城與科技產業發展間的律動......

    采訪結束后李老師給我發來了一條消息:“謝謝你給我一段回憶的時間。”

    看到這句話,我多少有些羞愧。

    我想,站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的我們,唯有努力扛起行業發展的旗幟,“為制造的更高榮耀”努力,方能不負前輩們半生付出和囑托。

    轉載請注明出處。

    華工激光李正佳行業發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