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空軍和軍火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簽訂一項價值2630萬美元的合同,委托后者開發搭載在戰斗機上的高能激光武器,要求最遲2021年進入實測階段。
美國在激光武器領域一直走在前面,部分激光武器系統已經開始實用化。激光武器時代真要來了嗎?
美國加快研制機載激光武器
近日,美國空軍和軍火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簽訂一項價值2630萬美元的合同,委托后者開發搭載在戰斗機上的高能激光武器,要求最遲2021年進入實測階段。
根據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公布的消息,研發機載高能激光武器是美國空軍研究所“自衛高能激光演示器(激光盾)”項目的一部分。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表示,將按照軍方提供的各種參數,開發一部緊湊高效的激光發射裝置。
“今年早些時候,我們將一部60千瓦級的激光武器安裝在一輛陸軍車輛上。將激光武器安置在更小的空中測試平臺上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激光武器高級研究員勞勃·阿夫扎爾說。
美海陸空三軍
均有激光武器研制計劃
據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介紹,美國開發激光武器已有40多年的歷史。以目前水平,激光武器可以在1英里(1.6公里)外摧毀小型導彈、炮彈、火箭彈、無人機、小型攻擊艇、輕型戰車等。此前該公司還測試過10千瓦和30千瓦級的激光武器。
與傳統武器相比,激光武器具有快速、精確、不受電磁干擾、效費比高等獨特優勢,被視為“改變作戰規則”的未來武器,其軍事應用價值一直備受軍事大國的青睞和重視。美國海陸空三軍均有自己的激光武器研制計劃。
2013年,美國海軍展示了用艦載戰術激光器擊落敵方無人機的能力;2014年11月,美國海軍首次在海上用激光武器打擊敵方小艇。目前美國正抓緊研制第六代戰機,將配備用于近距離防身的激光與微波定向能武器,據稱可以實現對敵機的近距離“秒殺”。據報道,五角大樓近期和軍工企業通用原子能公司簽署一份價值900萬美元的合同,委托后者研發可以安置在無人機上的激光武器。
今年5月,美國《防務新聞》介紹了美國陸軍如何運用激光武器進行反導的技術進展。報道稱,太空和導彈防御司令部已經把5千瓦級激光武器安裝在裝甲戰車上,并在測試中取得成功。
此前,美軍曾在機動戰術卡車上對激光武器進行測試。據介紹,美軍還在推動中型戰術車輛上安裝100千瓦的激光武器。
與陸軍和海軍相比,空軍裝備激光武器更為艱難。隨著技術的進步,激光的發生設備與導向設備的體積和重量比誕生之初已經明顯縮小,但大功率激光器的小型化程度仍然不理想。此外,如何在有限空間內保證激光武器的良好散熱,以及在戰斗機機動時能夠持續鎖定目標,也是需要解決的難點之一。
各國競相研發激光武器
自1960年美國科學家梅曼發明世界上首臺紅寶石激光器開始,美、蘇、英等軍事強國都投入了巨額資金并制定了宏大的研究計劃,以研制能夠實現軍事作戰運用的激光武器。
1972年5月10日美國在越南戰場上率先實戰使用激光制導炸彈,極大提高了炸彈的命中精度。
在驗證激光制導的精準性后,各軍事大國開始探索直接利用高能量的激光去殺傷目標,這就是激光武器。截至目前,一些軍事大國已研制出了以現有陸、海、空、天基裝備為平臺的多種類型激光武器,初步實現了衛星致盲、導彈攔截、無人靶機毀傷等多項作戰測試。
美國在激光研究方面起步早,技術水平高,并始終走在前面,其以海軍艦載區域防御激光武器系統(LADS)為代表的幾種戰術激光武器系統,兩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實戰測試。俄羅斯、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國也都在加緊研制各種類型的激光武器。
高能激光武器
是當前發展熱門
激光武器根據能量不同,可分為低能激光武器和高能激光武器。低能激光武器可以致盲或致死作戰人員,也可以干擾或破壞武器系統的光學器件、電子元器件等;高能激光武器可以直接摧毀武器系統。在用途上,主要分為用于致盲、防空的戰術激光武器和用于反衛星、反彈道導彈的戰略激光武器。
低能激光武器的技術門檻不高,如激光致盲武器,又稱激光槍,可令數公里至十余公里外的人眼睛暫時或永久失明。據報道,激光致盲武器已經在一些局部戰爭中得到小范圍應用,主要用于照射敵方戰機飛行員、武器操作手的眼睛或光學瞄準系統等。
當前,激光武器發展的熱門領域是高能激光武器,又稱為強激光武器或激光炮,其綜合技術難度相當大。
可有效防御無人機“狼群攻擊”
近些年來,無人機的發展為軍事戰術家們帶來了一個需要應對的新問題。這種飛機既有大型遠程遙控無人機,例如與噴氣客機尺寸相當的美軍“人魚海神”遠程偵察機,也有只有幾磅重、可以飛越城市街道上空而且難以被現役武器和戰術阻止的微型四旋翼直升機。
2014年8月,美國海軍在“龐塞”號兩棲船塢運輸艦上率先安裝了第一部激光武器,主要進行艦載激光武器作戰驗證,前兩年已經成功完成攔截無人小艇的作戰試驗。今年7月中旬,“龐塞”號在波斯灣進行了激光武器對抗無人機的防空作戰試驗:先釋放一架無人機,3名射手操縱激光武器瞄準目標,無人機機翼瞬間被燒毀而掉入大海,整個打擊過程精準高效且隱秘無聲。
這表明,激光武器在末端防空、防御“低慢小”空中目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是對付低空超低空無人機“狼群攻擊”的有效防御武器。
優勢難掩短板 短期難以部署
盡管激光武器在研制試驗中凸顯了多種優勢,但也暴露了諸多缺陷。除了研制成本高以外,還顯現出體積大、威力小、耗能高、發射距離短、受氣象條件影響大等諸多不足和缺陷,這也是激光武器長期研制而一直未能部署的重要原因。
戰術激光武器發射系統屬于精密光學系統,受大氣條件影響十分嚴重,難以全天候作戰,特別是在大霧、大雨、沙塵等復雜自然境條件下無法發揮有效作戰性能,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及環境適應性方面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戰略激光武器雖然具有很大的運用前景,能夠徹底改變傳統戰略威懾模式并打破現有戰略平衡,但由于需要大量能量作為基礎,導致目前激光武器體積普遍偏大,無論是機載激光武器系統,還是艦載激光武器系統,以及陸基激光武器系統都是如此。
此外,激光武器的輸出功率大都難以達到100千瓦的武器級標準,其光束跟蹤和控制精度不高,照射目標時抖動偏大,毀傷目標所需的時間較長,尤其是對有人戰機和導彈等高速移動目標,難以滿足戰場快速和精確打擊的要求。
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中心軍事專家王群教授指出:“這導致目前對抗激光武器的手段很多,比如讓導彈、炮彈等目標在飛行時旋轉起來,在飛機等目標周圍釋放氣霧、煙霧、水霧等,從而降低激光武器的殺傷距離和效能,限制其應用范圍、部署方式和任務多樣性等。這些問題多少都影響了激光武器的實戰化程度。”
【鏈接】
中國的激光武器
在今年2月舉辦的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上,中國展出了主要用于攔截低空無人機的低空激光防空系統“寂靜狩獵者”。根據現場發放的宣傳冊所述,“寂靜狩獵者”的標準輸出功率為30千瓦。由于這是公開展示的版本,有專家估計“寂靜狩獵者”實際輸出功率可能更大。
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中心軍事專家王群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中國激光武器發展緊跟世界潮流,技術水平直追美國、也不輸俄羅斯,目前應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按照有些外媒的說法,中國發展步伐之快已經表現出了改變美國近幾年在激光武器研究領域 一騎絕塵 的局面。然而,嚴格意義上說,激光武器要真正投入實戰還有一些限制。”
“寂靜狩獵者”相比傳統的防空武器,首先是響應速度快;其次是攔截命中率高和多目標打擊能力,能夠在6秒內完成目標的切換和瞄準;第三是低成本,只消耗電能,一次發射功率成本低于一美元;最后是附帶損害小,不會形成大量碎片。
“這說明 寂靜狩獵者 已經基本具備了激光武器的主要優點。從媒體透露的信息推測,它應該屬于固體戰術激光武器。”王群表示。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