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激光的應用領域十分廣闊,以激光器的下游領域劃分,主要包括材料加工與光刻、通信與光存儲、科研與軍事、醫療與美容、儀器與傳感器、娛樂顯示與打印。在這些領域,激光相比傳統方式具備材料多元、質量好、經濟效益高等優勢。一起隨記者去了解一下。
激光應用市場擴大 激光產業全面回暖
記者來到深圳一家做激光設備的企業,企業負責人盛輝向記者展示了一款用藍寶石切割制成的產品。藍寶石在LED襯底和可穿戴設備等領域應用廣泛,如蘋果iWatch的屏幕、iPhone上的Home鍵和攝像頭等。這種產品機械加工難度極高,容易產生較大誤差,而用激光加工則可以做到無誤差。
深圳泰德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副經理 盛輝:為什么要用藍寶石?因為它的耐磨強度非常高,它硬度很高,一般做那個手機的鏡頭,以及手表的表面。它主要是耐磨損,可以戴很多年都沒有劃痕。然后我們就因為所有的機械加工,對藍寶石的加工是很難加工的,只有用激光,因為激光它就可以無接觸的切割的話,就能夠把藍寶石打洞,然后切異型的孔,這個都是機械加工不可辦到的,激光是可以辦到的。
由于原先的廠房已經不能滿足日益提升的訂單量,所以盛輝所在的企業遷移到了新的產區。在新車間,記者看到不少激光設備井井有序地排列著,準備出庫。車間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的訂單數量從2015年的幾百臺提高到2017年的一千多臺,銷售量有明顯的提升。
深圳泰德激光有限公司生產總監 李向華:原來的話,最主要是在某一個單獨的領域,那現在隨著激光的這個應用領域不斷的變化,進入了很多包裝行業、3C行業、半導體行業。隨著這些行業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基本上這種領域也隨之而改變,也增加了很多。
在經歷了2016 年的增速放緩后,激光產業迎來全面快速增長。根據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等機構發布的《2018 中國激光產業發展報告》統計,2017年全球激光器的市場規模達到124.3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8%,高于2016年及以前年份的增速。激光設備方面,2017年中國工業、信息、商業、醫用和科研領域的激光設備(含進口)市場銷售總收入高達495億元,同比增長 28.6%。

大族激光智能裝備集團總經理 陳焱:基本上只要是你做工業的,基本上就會有激光打交道,所以說這種滲透率會越來越高。尤其是現在整個的社會,已經向個性化在轉型,那么對于柔性化的生產,個性化生產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那么越來越高對激光那是離不開的。
國內激光設備廠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既有覆蓋打標、切割、焊接等功能的全能型選手,也有服務于汽車、鋰電、光伏、醫療與美容等特定行業的專業型廠商。根據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營收在10億元以上的激光設備廠商有5家,營收在2到10億元的廠商有13家,2億元以下的中小廠商更是多達上百家。
進口替代加速 國產小功率激光器市場份額超九成
盛輝所在的企業從去年開始訂購國產的激光器替代進口激光器,他告訴記者,選擇國產激光器可以給他們節省40%左右的成本,國產廠商的服務和技術水平也能達到他們的要求。
深圳泰德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副經理 盛輝:第一個就是成本;第二個就是服務,因為在國內國產品牌跟我們離得比較近,服務響應比較迅速;第三個就是現在我們國內的廠家,它的技術、穩定性,各項指標不斷地提升,已經滿足我們大部分客戶的要求。
記者找到盛輝所在企業的激光器供應商,這家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他們公司的服務包括了為客戶做定制化的方案,在技術上與進口企業旗鼓相當,產品售價還比進口產品便宜不少,所以公司近兩年成長非常快,2017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0%,利潤增速達到了三倍。
深圳杰普特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運營副總 趙崇光:像脈沖的激光器的話,在國產化進程開始之前的話,以前一臺二十瓦的機器可能賣到十多萬。現在國產化進程以后,像我們剛開始推出了可能就是六萬多,到現在的價格就是兩到三萬的水平,甚至有更低的新加入行業就是一萬多的水平。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激光器作為激光設備一個核心部件,需求不斷擴容,近幾年有了井噴式的發展。目前,我國激光器產品的穩定性逐漸完善,行業內產品的返修率平均值已低于5%。國內中小功率的激光器市場大部分被本土企業所占據。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以光纖激光器為例,在低功率市場,國內企業幾乎壟斷國內市場,市場份額從2013年的72%提高至2017年的97%;在中功率市場,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從2013年的10%提高至2017年的60%;在高功率市場,大部分被國外企業占據,國內企業份額約占10%。
激光行業重視自主研發 毛利率顯著提高
在一家做開發數控設備和激光相關產品的公司,技術經理向記者展示了公司最新的數控產品。產品從整個軟件到硬件的架構都是按最新的技術來設計,可以實現激光切割設備高速高精的運動控制。這款產品在市場上已經穩定運行,由于性價比高,取代了部分進口產品。
深圳市大族智能控制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封雨鑫:大部分的企業,之前都是從德國進口這個技術,那樣的話整個價格非常貴而且在技術上會受制于別人。我們自己把這個技術開發完成之后,我們自己的話,一方面能夠大幅降低成本,然后未來這個技術升級更新這一塊,我們能夠自己主導這個事情,能夠非常快速的把一些新的需求在這個設備上去實現。
自主研發已經成為了行業的共識。劉健所在的公司是國內第一家商用的智能脈沖光纖激光器的生產廠家。他向記者介紹,他們團隊用了七年的時間致力于研發智能脈沖光纖激光器,這種激光器輸出的激光脈沖可以根據客戶使用場景的不同,進行智能化調節,在行業內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壁壘。目前,他們公司研發收入比在6%左右。
深圳市杰普特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健:我們做的這種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的技術,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有300多項專利,其中有包括100多項發行專利。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國產替代進口,加上自主研發掌握的核心技術,給激光產業的上中游企業帶來成本的有效減少和毛利率的提升。上市企業中,大族激光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2016、2017年的產品毛利率分別是37.85%、38.23%、41.27%。銳科激光公開資料顯示,公司共有技術研發類人員205人,占全體員工人數的比重為24.29%。公司毛利率有顯著提升,2015年、2016、2017年的產品毛利率分別是23.08%、35.76%、46.6%。
松禾資本合伙人 張云鵬:技術提升帶來的企業毛利率提升,帶來整個行業快速發展,因為看銳科(激光)的產品就看到了。就是說在大功率領域,功率就代表你的技術含量,它這些年的毛利率提升是因為產品在不斷變化,功率越做越大,反過來就是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這個毛利率提升是必然的。
激光概念股估值不便宜 持續研發能力成投資關鍵

二級市場上的激光企業今年以來備受關注。其中,剛上市不久的銳科激光,截止7月27日,市值達240億元,2015年、2016年、2017年營收增速分別為35.07%、67.09%和82.01%;凈利增速分別為83.44%、261.30%和211.31%,遠高于營業收入增長速度。大族激光2015年、2016年、2017年營收增速分別為0.39%、24.55%、66.12%,凈利增速分別為5.57%、0.98%、120.75%。
松禾資本合伙人 張云鵬:整個激光設備行業還有激光器行業來講,這些企業的銷售額都是超過大多數行業的增長速度。就是我們跟美國IPG,德國的通快,其實在技術上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有一點就是追趕的速度實際上跟前些年相比是超出預期的,我們應該說目前跟通快,跟IPG還有差距,但是我相信我們競爭追趕腳步越來越快。
根據萬得數據,A股激光概念股有6只,今年一季度除了金運激光的歸母公司利潤為負之外,其余的幾家上市公司均盈利,其中大族激光凈利潤3.64億元,成為激光行業中盈利最多的企業,銳科激光凈利潤1.13億元,排名第二。截至7月27日,這5家公司的動態市盈率平均值接近48倍,其中銳科激光市盈率達到86.6倍。華工科技45.2倍;福晶科技40.8倍;光韻達36.9倍;大族激光29.2倍。
啟明(深圳)基金基金經理 賀學文:激光概念屬于高成長的行業,不能以靜態的估值來看待它的投資價值,主要還要看技術儲備、市場空間、競爭對手、產業政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整個產業的競爭格局當中,國外廠商優勢明顯,但對于國內的上市公司而言,雖然技術上會有一定的差距,但仍然有像大族激光這樣的上市公司已經成為亞洲最大,世界排名前三的中高功率設備生產商。

業人士提醒廣大投資者,關注激光企業的投資機會不僅僅要看銷售規模和凈利潤,還必須關注公司是否有持續開發新產品的能力。
松禾資本合伙人 張云鵬:技術開發能不能跟得上,能不能持續推出來增量市場的產品。因為增量市場的產品就意味著你喝頭啖湯,頭啖湯利潤率肯定是豐厚的,這個利潤率豐厚回過頭來就能加強你的研發。如果企業不盈利,不可能在研發投入太多,互相這種循環的激勵就能夠造成龍頭第一集團的企業
(稿件來源:央視財經頻道《交易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