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2018年3D打印6大作品:橫跨工業和藝術兩大領域

    星之球科技 來源:前瞻網2018-12-26 我要評論(0 )   

    在2018年,3D打印領域出現了一些令人驚艷的進展。制造公司正在使用這種技術來減輕產品重量和節省成本,比如BMW的3D打印零件、3D

    在2018年,3D打印領域出現了一些令人驚艷的進展。制造公司正在使用這種技術來減輕產品重量和節省成本,比如BMW的3D打印零件、3D打印機首次上太空生產零件還有寶馬生產了100萬個3D打印零件。而今年,建筑師還進行了許多新嘗試,推動了3D打印的藝術極限,比如今年出現了第一座3D打印鋼橋還有3D打印住宅。

    以下是3D打印領域2018年出現的杰出成就和創作:

    3D打印鋼橋

    世界上第一座3D打印鋼橋今年在荷蘭設計周上亮相,設計公司MX3D表示,該人行天橋將于明年在阿姆斯特丹安裝。雖然整個項目耗時近四年,但該公司表示,天橋的制作生產過程現在可以在六個月內完成。

    這座長40英尺(12米)的橋梁最初設計是在現場建造,然后在水面上打印,但之后考慮到后勤和環境問題而改變了原定計劃。相反,公司想到用機器人手臂和焊接機器在一個車間創建了這座橋,之后只要安裝到位就可以使用。

    由于施工方法新穎,以前沒有在任何這樣的大型項目運用3D技術,MX3D公司與阿姆斯特丹官員合作還制定了新的安全標準,并與包括英國的阿蘭圖靈研究所(Alan Turing Institute)在內的合作伙伴協調,為天橋配備了一個傳感器網絡。

    MX3D公司表示,一旦到位,這個裝置能夠收集“橋梁交通、結構完整性以及周圍社區和環境”的數據,其中的信息將被用作“橋梁的‘數字雙胞胎’的輸入”,將進行監控以檢測任何安全問題。橋梁底部的鋼甲板還會提供額外的穩定性。這些數據也有助于將來設計類似的橋梁。

    3D打印住宅

    今年在3D打印領域出現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新應用。創業公司Icon在3月稱,它可以在12到24小時內用3D打印技術建造一個650平方英尺(60平方米)的房子。第一間使用Icon技術制造的住宅位于德克薩斯州奧斯汀。

    10月,該創業公司宣布了其將投入900萬美元的資金,來擴大3D打印項目。明年,該公司面向居民的五個計劃中的第一個就會在埃因霍溫科技大學展開。

    ICON打造的這間3D打印住宅原型使用該公司移動式3D打印機(Vulcan),制作成本不到4000美元。這間緊湊型房屋面積為600到800平方英尺,采用尖端材料制造,符合安全和舒適標準,適用于水、電等資源有限的環境。

    人們一直在嘗試3D打印住宅技術,但是工程師們不斷遇到障礙,例如設備故障或墻壁干燥的問題。但是現在,這些障礙開始被一一克服,但是困難應該還有很多。

    寶馬生產的3D打印零件已達100萬個

    雖然3D打印仍在大生產中尋求更大的立足點,但一些高端汽車和航空航天公司已經接受了這項新技術。寶馬今年達成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自2010年以來,它在量產中生產了第100萬個零件,特別是BMW i8 Roadster的車窗導軌采用了HP 3D打印機制造。

    自1990年以來,該公司一直致力于在原型設計和開發上使用3D打印技術,但在過去的八年中,寶馬在生產中已經全面展開應用這項技術。該公司估計今年將會生產超過20萬個3D打印零件。

    3D打印機上太空

    一個新的3D打印系統在11月搭乘火箭,發射進入了國際空間站,而這個系統代表著一個特殊的轉折點。3D打印系統Refabricator不需要新材料,而是可以將舊塑料制品變成長絲,這是制造新零件所需的塑料材料。大多數打印機的操作都將由地面中心進行遠程控制,先會進入測試階段。

    該實驗能夠測試打印機在太空旅行中的作用,展示有價值的用途。如果宇航員能夠多次重復使用3D打印材料,這可以減少他們在太空所需的材料數量,從而延長停留時間。

    自動跟蹤功能的3D打印塑料輔助物體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3D打印技術創造了藥瓶或假肢等物品,而這些新品無需電池就可以發送它們的使用信息。

    當物體以特定方式移動時,例如當打開藥瓶蓋子或合上蓋子時,嵌入打印物體中的天線會被激活。而兩個天線信號的傳輸方式發生變化,而不同的變化會對應不同的相關信息,這樣研究人員就可以知道物體現在的狀態。

    研究人員相信他們的系統可以改進輔助技術,從而可以準確監控人們如何使用這些設備。就算它們被弄濕或沒電池就沒關系,一樣可以使用。

    該團隊的下一個挑戰是縮小物品原型,才可以將它們嵌入到有用的日常物品中。

    轉載請注明出處。

    3D打印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