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還有未來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國內激光加工設備提供商們,開始打起激光器和核心元器件的“主意”,開始對上游進行布局和整合。
曾經和IPG親密無間的大族激光,目前在中低功率激光器上,已逐漸開始自產或者國產替代(自產率還未見披露)。2016年,大族激光還收購了加拿大特種光纖廠家Coractive公司80%股權,以進一步加強公司對激光器核心元器件技術的掌握能力。
大族激光的主要競爭對手華工科技,更是進軍全產業鏈。其不僅一手培育出了銳科激光,還在2014年投資了激光器芯片企業長光華芯。長光華芯在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芯片率先突破,打破了國內激光器領域長期依賴進口“有器無芯”的局面。
從產業布局上來看,華工+銳科+長光的“華工系”目前已經悄然形成了“激光芯片+光纖+激光器+激光設備+激光應用”的全產業鏈能力。
設備商們介入上游也可以理解。一方面,激光器占設備中的成本居高不下,為了保證自己產品的利潤和供應鏈可控,這是必然。
另一方面,相較于設備提供商,產品和市場成熟后的核心零部件,日子要“滋潤”很多。
比如激光器。作為激光加工設備中的核心零部件,目前行業集中度很高,面向下游能有較強的議價能力。
成熟激光器企業的“滋潤”日子,我們可以對比激光器企業和激光設備企業的毛利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上面找到答案。
從上表我們不難發現,以IPG、銳科激光為代表的激光器企業,在毛利率、應收賬款周轉率,較設備企業有著巨大的優勢。
這正是掌握核心技術后,在面對下游較強議價能力的體現。日子更加滋潤,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下游設備生產商們,惦記上游“蛋糕”的原因。
所以,在工業激光產業里,掌握核心技術才是硬道理,尤其是當前這個存量競爭的時代。
雖然核心技術研發很困難、研發失敗風險很大,但只要能夠掌握核心技術,就會“苦盡甘來”。當然上市公司直接通過并購,來獲得現成的核心技術也是一個途徑。
隨著下游企業往上介入,單純至做核心零部件、元器件的企業可能會面臨挑戰。為了應對下游客戶“拋棄”自己的風險,從事核心元器件、零部件的企業索性自己做設備。
隨著激光行業快速發展,產業垂直整合也是趨勢。國內工業激光產業原有的元器件層、零部件層、設備層的行業分工會越來越模糊,行業格局將會萬變莫測。
但有一點不會變的是,中國激光核心部件強勢崛起,中國激光產業鏈全面自主,核心,可控指日可待。那些能夠實現激光產業鏈全領域布局的公司,未來潛力肯定不可小覷。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