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色列國防部宣布在激光導彈防御系統研制上取得“技術性突破”。不過,在以色列國防部發布的新聞稿中并沒有明確說明,該激光反導技術到底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只是強調該系統目前不僅可用于攔截無人機或制導導彈,而且它的成本也非常低,至于低到何種程度,以國防部給出一組數據予以說明:以往以色列“鐵穹”防御系統一枚攔截彈的成本近5萬美元,而激光只需3.5美元,成本還不到傳統攔截彈的萬分之一。
客觀上說,即便是不懂什么物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如果激光武器真能用于反導,由于它除去建設以及能量消耗之外,基本再無其它費用,因此這類激光武器的使用成本自然會非常低。換言之,以色列國防部本次宣布的技術突破,理論上只是向外界再次普及了一下激光武器低成本的特性,并無其它有價值的信息。
借此可看出,因伊朗近日向美軍基地發起了導彈襲擊,所以以色列自然也有必要對外展示一下自己的實力。
為什么說以色列此時宣布在激光反導方面獲得技術突破,就是在展現“肌肉”呢?其實道理很簡單,軍迷都知道,激光武器具有改變戰爭形態的巨大潛力,一旦它能夠武器化或裝備化,馬上就會對戰爭樣式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這也就是說,誰先掌握激光武器,誰就能在未來戰爭中掌握主動權。當然,這也是目前全球頂尖的幾個軍事強國著重開發激光武器的主要原因,比如去年俄軍已經投入戰斗值班的“佩列斯韋
按照俄軍的說法,目前“佩列斯韋特”激光綜合體已具備攔截包括精確制導導彈在內的各種飛行器的能力,但事實上對于這一點,很多歐美專家都曾提出質疑。比如激光武器的最大特性就是不需要考慮速度,只需鎖定并發射就可在瞬間摧毀目標。
道理雖簡單,但具體實施起來就必須考慮激光所爆發的能量值,是否能達到瞬間摧毀目標的能力。對此,美國在2018年也推出過相關武器,甚至還裝備在戰艦上進行了測試。
然而對于測試結果,美國軍方卻坦言,這種激光攔截武器的功率雖已高達150千瓦,并能夠摧毀小型船只和無人機,但它卻需要對準目標持續“照射”數秒鐘。這也就是說,美國經過數十年的研究,目前推出的激光武器根本不具備瞬間摧毀目標的能力。
不僅如此,美國軍方還說,這種激光武器除了使用成本低一些之外,它目前的實用價值卻并不高,為什么呢?因為它不僅會受到天氣影響,而且對發射距離也有要求。
比如,無論激光武器啟動瞬間能爆發多大能量,理論上距離越長,它的能量衰減也就越大。再說天氣影響,無論大霧還是雨雪天氣,也都會加速激光能量衰減。說白了吧,俄美目前雖都號稱自己研制出了能攔截導彈(致盲)或無人機的激光武器,但實用不實用大家心里都明白。
如果真有無人機或導彈來襲,別說以色列,就連美俄都不敢依賴什么激光武器來攔截。綜上,以色列所謂的“技術突破”只是壯壯聲勢,僅此而已。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