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科激光的激光焊接。
4月10日,剛剛解除離漢通道管控的武漢,迎來首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光谷東,武漢銳科光纖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功率光纖激光器及關鍵器件研發基地二期”,在武漢未來科技城打圍動建。
“這是企業的蝶變,也是城市的新生。”銳科激光副董事長、總工程師閆大鵬望著腳下的土地,百感交集:“2015年,研發基地一期投用的時候,我們曾笑著說,這個園子將來能干到10個億就不錯了,結果實現這個目標只用了兩年。”
2019年,一路高歌猛進的銳科激光,銷售收入突破20億元大關,成為中國最大的光纖激光器研發制造企業。
目前,銳科光纖激光器生產線、特種光纖生產線、半導體激光器生產線、無源器件生產線等十幾條生產線,已全面復工。2000多名員工晝夜三班倒,搶回失去的時間。
兩年后,總投資5.36億元的銳科研發基地二期,將建成投用。屆時,這束中國之“光”的產值將有望倍增至40億元。
“解封”10天發走8800萬元的貨
4月20日,屋外大雨,銳科激光的應用工藝檢驗車間里,幾十臺功率不一的光纖激光器卻忙得熱火朝天,有的焊接,有的切割,光束飛旋。
一名操作員正在給一臺8000瓦的光纖激光器“試刀”——3厘米厚的鋼板,毫秒間光起“刀”落,跟切豆腐一般。作為20世紀的重大發明,激光歷來被稱作“最準的尺,最快的刀”。
銳科激光第三事業部研發人員張衍介紹,激光器也稱光源,是能發射激光的裝置,如同激光的“心臟”。出廠前,這些激光器設備都要經過層層測試。
他走向一臺1.2萬瓦的光纖激光器,準備焊鋼。激光游走的地方,瞬間溫度接近5000℃,表面熔化后,兩塊堅硬的碳鋼,已熔為一體。他說,去年,銳科研發的1500瓦手持激光焊接設備,剛試水市場就賣了好幾千臺。
“現在天天都有客戶來,江蘇的,山東的,各地都有。”閆大鵬說,雖然疫情打斷了企業生產節奏,但激光器市場還是供不應求。
4月8日武漢“解封”后短短十來天,銳科激光發貨貨值已達8800多萬元,爆發力驚人。與去年同期9400萬元相比,并未出現大幅下滑。
25家光谷產業鏈企業協助銳科復工
3月6日,銳科激光正式復工。但好不容易克服重重困難回到生產線,“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又擺在公司面前——一批為銳科配套的產業鏈企業,尚未拿到復工許可,無法開工。
“聲光調制器是脈沖光纖激光器的核心元器件,相當于光開關,沒有它激光器就沒法出光,正常工作。”光奧科技(武漢)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威說。
“工業機柜是產品的基礎骨架結構件,相當于建房子時的鋼筋水泥,所有的光纖元器件及電子設備,須裝入其中,才能組成整機產品。”武漢明科機電設備有限公司銷售總監周久能說。
——這些企業,都是銳科制造激光器不可或缺的供應商。
“我們是真急壞了。”閆大鵬說,產業鏈一環扣一環,公司等米下鍋,公司下游的設備廠商同樣在等我們的米下鍋。沒有激光器,激光設備就沒有心臟,如同死水。
得知銳科特殊情況后,政府部門多方協調,推動光奧科技、明科機電等銳科25家本地產業鏈企業緊急復工。復工一周,明科機電就為銳科提供了1000余套激光設備機柜。
銳科在武漢有40多家供應商,絕大部分都在光谷。每年,銳科在光谷就地采購的產品就高達8000多萬元。
“一個企業不可能樣樣產品都自己做,做好核心產品就行。”他說,圍繞光纖激光器,銳科也會研發生產特種光纖、預制棒、半導體泵浦源等影響自主可控的核心元器件和材料,但其他環節都盡可能交給光谷的企業去做。
根據光谷激勵政策,企業間的協作配套可享專項資金支持,按采購金額的5%予以獎勵,最高500萬元。2019年,銳科獲得協作采購補貼達400萬元。
閆大鵬認為,在當前經濟恢復期,這樣的本地協作與拉動尤為重要。“光谷是全國最大的光電子基地,大大小小的光電子企業近萬家,集群效應已經顯現。質量有保證,服務也方便,價格還便宜,何必舍近求遠?”
1600多家客戶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7年,從海外歸來的閆大鵬,創立銳科激光。
此前多年,中國的光纖激光器100%依賴進口,沒有自己的“心跳”。美國巨頭IPG,一度占據中國80%的市場份額。一臺1萬瓦的光纖激光器,最高曾賣到700萬元。
2013年,閉關研發6年的銳科,誕生首臺1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結束了我國不能自主研發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的歷史。一根頭發絲粗細的光纖,釋放的激光能量竟能焊接飛機輪船。
壟斷格局,至此打破。
不僅如此,我國第一臺25瓦脈沖光纖激光器,第一臺100瓦、1000瓦、4000瓦、6000瓦、1.2萬瓦、2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均被銳科一個個拿下。
眼下,3萬瓦光纖激光器技術也已突破。
2018年,銳科上市。背靠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激光黑馬銳科開始以“光”速狂奔。
銳科在全球擁有1600多家客戶,遍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世界光纖激光器的主要市場仍在中國,全球1/3以上的產品均賣往中國。“因為實現了自主可控和國產化,現在銳科的一臺1萬瓦光纖激光器,價格僅需70萬到80萬元左右。”
為了將自主創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銳科每年拿出銷售收入的5%至6%投入研發,去年研發經費高達1.2億多元。
今年上半年,銳科計劃再招400人,并大刀闊斧啟動智能制造生產線改造。
“盡管美國的光纖激光器品種更多,仍然引領全球,但現在,中國的工業激光器在跟跑多年后,終能與世界并跑。”(李墨 舒睿)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