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的炎熱提醒我們,現在已是人間五月天,2020年即將過半,然而,受新冠病毒影響,經濟環境似乎還停留在寒冬,沒緩過神來。我國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為1992年以來首次單季負增長。除了醫療物品,具體到制造業、第三產業,日子怕是不好過。
盡管國內的制造業基本復工復產,但要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還需要很長時間。國內的激光企業復工近三個月來,生產和出貨快速回升。盡管如此,目前大多數的激光產業鏈相關企業的銷售仍然不能與年前相提并論。
據了解,暫時未見激光企業進行大規模裁員或停工,一些企業甚至進入了熱火朝天的趕工趕貨。然而據部分企業反映,近期的趕貨其實是過年前的訂單沒有完成,并不能代表最近新訂單情況。
在推動經濟復蘇方面,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包括推出“新基建”、5G等領域的支持計劃。憑著我國對疫情嚴控的態度,對經濟復蘇的樂觀預期,許多激光企業在疫后以來,仍然維持企業正常運營,保證產能。
倘若在銷售端訂單沒有出現理想結果,那激光行業極可能要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產能過剩。激光企業的問題就是產品庫存積壓,這還不僅僅是占了廠房用地的事,而是這些設備產品一旦沒有及時出貨變現,帶動企業現金流周轉,反而成為了“臨時固定資產”,這將給企業帶來極大的資金鏈壓力。例如,銳科激光近期發布的一季度業績就顯示,一季度存貨近6.9億元。
“去庫存”對我們來說是個非常熟悉的概念,自2016年提出房地產去庫存后,全國房地產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一波上漲潮。房地產的去庫存似乎是個偽命題,因為成功去了舊庫存,新的庫存又會快速回來,蓋房子似乎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如今,海外疫情遲遲未消,國內制造需求不振,激光行業很可能進入去庫存的階段。
就在前日,全球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累計超過400萬例,而且海外部分國家還沒完全控制住疫情發展。這讓依靠外貿訂單的中國企業面臨很大挑戰,對國內工業的沖擊仍然會延續。各個行業投資意向減弱,下游應用端對激光設備的購置和使用投入都會減少或者暫緩。另外,國內的商業展會、會議等活動并未恢復,需求端的機遇并未理想恢復。種種原因導致許多終端需求對激光產品采取更為保守的采購意向。
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一些企業提出外貿轉內銷,這才發現內銷的競爭如此激烈,拓展客戶非常困難,所以激光行業要有打一場“持久戰”的心理準備。預估2020年四季度前的行情挑戰都會比較大。
好消息是,近日歐美國家開始陸續重新啟動經濟,所以,市場終究要回來的,但什么時候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尚不明確。最壞的結果是,市場回來的時候,你的公司已然不在了。都說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難熬的,當前便是檢驗每個企業對危機風險承受能力的最關鍵時刻。咬牙頂住,不要在黎明到來的前夜倒下,后面的機會都會回來的。
什么叫活下去,就是公司商號還在,還能接單,還能請工人、購原材料、恢復生產。這里給激光企業一個忠告,不要自我設限,無論是內需外需,有需就做,有單就接,這就是所謂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開源節流,共度時艱,這是對企業自身內部的要求;強化合作,良性競爭,這是對激光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的建議。即便是進入了去庫存時期,在全行業謀求共存、共渡難關的情況下,這個時候絕對不是打價格戰、進行內耗的時機。價格戰不僅有損自身的利益,使利潤大幅下降,最終損害的是這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