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當前形勢下,加強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非常重要,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與支持,優化原始創新環境,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開展原創基礎研究搶占國際科技競爭制高點
2020年初,科技部等5部門印發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方案明確指出,當前國際競爭向基礎研究競爭前移,科學探索不斷向宏觀拓展、向微觀深入,交叉融合匯聚不斷加速,一些基本科學問題孕育重大突破,可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產生顛覆性技術。
作為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36年來一直致力于開展面向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原創性基礎研究。
羅俊表示,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開辟新領域、提出新理論、發展新方法,取得重大開創性的原始創新成果,才能搶占國際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2018年羅俊團隊測出了迄今世界上最精確的G值,一舉登上了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2019年12月20日“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成功發射升空。2020年5月21日,羅俊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經多方專家評估,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且性能均優于任務要求。
以遠程激光測距技術為例。羅俊介紹,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探索地月測距,天琴團隊去年底成功實現了地月距離的激光精確測量,并且獲得了月面上全部五個反射鏡的回波信號。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攻克地月遠程激光測距技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實現地月激光精確測量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第三個成功測得全部五個反射鏡的國家。
羅俊表示,激光測距是空間引力波探測必須攻克的關鍵技術,為后期天琴衛星的精密定軌提供技術驗證和儲備,“激光測距是一項重要的基礎研究,為后續大氣分布、空間科學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礎。”
為了更好地開展原創性基礎研究,需要有一個讓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文化氛圍,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頭,過多的外界干擾不利于原始創新。“我們團隊長期以來形成的文化之一就是:一個研究人員或課題組,一輩子堅持做一件事,做成一件事。”
以大項目為牽引建設大團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天琴團隊36年來致力于物理學研究,“天琴一號”成功完成技術在軌驗證,具有兩個啟示:一是大項目的牽引,二是高校人才梯隊的培養即大團隊建設。“由高校牽頭的最大優勢就是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源源不斷的人才是可持續攻關的機制保障,反過來大項目也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羅俊說。
中山大學近年來一直堅持“三大面向”引領,進行大項目、大團隊、大平臺“三大建設”,爭取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大項目,以團隊形式協同攻關,建設大平臺,扎實推進基礎研究。
在人才培養方面,中山大學近年來一直堅持“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十二字的人才培養目標,以立德樹人為學校的根本任務。近日中山大學發布了針對基礎學科的強基計劃,招生對象是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具有強烈的專業興趣,并有志于將來從事相關領域科學技術工作,高考成績優異的高中畢業生。羅俊強調說:“強基計劃旨在探索多維度考核評價模式,選拔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進行專門培養,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后備人才。”
建一流大學做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對于建設一流大學的問題,羅俊認為,每個國家的標準都不一樣,在我國,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要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他認為,“三個首先想到”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一是國家首先想到,學校要有國際領先的可轉化或直接服務國家和社會的重大成果和思想方案,國家謀劃和推進重大戰略時首先想到;二是社會首先想到,學校應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聲譽,國內外學生在擇校時首先想到;三是學界首先想到,學校具備一流的學科水平,學術界在前沿討論和研究時首先想到。
一所大學如何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羅俊認為,應該堅持“三個面向”,即面向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科學研究應當把“三個面向”擺在首位;以“大項目、大團隊、大平臺建設”為抓手,爭取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大項目,以團隊形式協同攻關,建設大平臺。
“三個面向”“三大建設”的落腳點都是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這也是中山大學近年來堅持在做的事情。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