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美國政客宣稱,借疫情和貿易摩擦可以幫助美國人重新獲得穩定的就業和滿意的工資。但近期美國《外交政策》的一篇文章對這種觀點給了當頭一棒,文章認為,貿易摩擦和疫情都不可能迫使企業大規模地將制造業務遷回美國。
資料圖 裝備制造業
對于秉持“美國優先”理念的本屆美國政府來說,似乎沒有什么比將就業機會帶回美國更重要的事情了。為此美國政府一方面威逼利誘,迫使美企將生產轉移回美國,另一方面又高筑貿易壁壘,不惜以損人不利己的方式挑起和多個國家的貿易沖突。
煞費苦心殫精竭慮,成效如何?《外交政策》文章給出了結論:貿易戰已經打了三年,沒有證據表明有任何公司急于將業務遷回美國。而在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發布的最新回流指數中,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美國制造業出現復蘇。
何以如此?一言以蔽之:企業家是最理性的經濟人,圍繞成本、收益等經濟活動,他們總會做出最聰明的選擇。
眾所周知,中國具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制造業體系,而且中國的營商環境還在不斷改善。疫情沖擊全球經濟,中國的全產業鏈優勢與其說在減弱,毋寧說在比較之下,這種優勢更顯得不可替代。
經濟發展有其內在規律。目前全球產業鏈格局是各種要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隨主觀意愿而強制改變,哪怕是特朗普心目中“最偉大”的美國。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