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驅,自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形成了制造業省市,四十年來,經濟發展較快。目前各項產業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對新技術的需求十分旺盛;另一方面,目前,廣東省已基本完成傳統制造業的升級改造,已從制造向智造轉型,并進入了自動化、智能化的關鍵階段,這為激光的應用帶來了較大的市場潛力。廣東激光的發展了主要來自這幾個方面……
用打造“廣東光谷”的概念引領
廣東激光產業的迅速發展,不但得力于科技政策的支撐和政府項目資金的扶持,更重要的是省委主要領導先進的大光谷理念,引領產業的發展。早在1999年11月中旬舉行的首屆廣東經濟發展國際咨詢會上,由廣東省省長顧問、朗訊科技公司副總裁提出的建立“廣東光谷”的建議。省政府很快采納了這一建議,決定以廣州為中心建設“廣東光谷”。2000年1月,以鐘啟權副省長為組長的“廣東光谷”建設領導小組和以廣州市副市長張廣寧為組長的建設工作小組成立。隨后,廣州市確定由市信息中心等多個部門組成聯合工作小組,并請廣州地區有關教授、專家組成專家組,協同制定有關發展方案。決定以廣州科學城為基地、以珠江三角洲為腹地,營造良好投資創業的環境,高度聚合教育、科研、人才、資金和市場等各種資源和要素,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化為重心,以研發為依托,以人才為支撐,組合啟動大批項目加快發展光電子產業,致力建設集研究開發、人才培養、生產制造和市場拓展于一體的光電子產業技術體系,形成高速發展的光電子產業帶。
前年,廣東激光發展進入高峰期,省科技廳下達了2018-2019年度“激光與增材制造”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名錄,2020年又下達了“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傾力支持產業發展。 在這些重大舉措的牽引下,廣東省在光學學科建設、產業的戰略選擇與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推動了廣東省光電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其他行業的快速發展。廣東激光產業如虎添羽,發展迅猛。
龍頭企業衍生“激一代、激二代”
說到廣東激光企業,就繞不開大族激光。從1996年11月18日,高云峰創辦深圳市大族實業有限公司從做振鏡打標,到激光加工設備,再到特種光纖、激光器,大族激光已全部打通激光技術產業鏈,實現了激光產業垂直一體化發展。2017年,大族激光除了鞏固自身的激光設備優勢,還把目光聚焦到新能源、大功率激光設備以及自動化、機器人等熱門領域上,加碼投資、技術攻堅,實現多點開花、全面綻放。2018年大族激光的成績令人矚目,實現凈利潤17.21億元,同比增長3.38%。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10.3億元。隨著大族企業的發展壯大,大族也成為人才培養基地,技術培訓中心,衍生成激光企業孵化器,通過培養孵化,為廣東輸出了不少的激光企業家。企業中的不少管理人員、業務精英、技術骨干,由于在大族得到鍛煉成長,外出另起鍋灶創辦激光公司,成為“激一代”。粵銘激光、盛雄激光、華瀚激光、金誠精光等……都是從大族走出來的。經過幾年的鑄造,又從“激一代”中孵化出“激二代”。 以此類推,代代相承,形成了良性循環,大大加快了本土產業布局,促進了激光大發展。
到華南尋求市場的楚商
華南地區應用市場是驅動型的,新工藝新產品的開發常常是應用戶的需求,因此比較貼近市場,雖然在激光科研力量上不如武漢,但廣東有著規模較大的制造業,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制造基地,另外皮革服裝、模具、五金、塑料、廚具、家電、石化、食品藥品、汽車等產業規模龐大,成為近年國內激光市場增長最快的地區,現在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激光應用市場區域,盡管近20多年來,深圳﹑廣州﹑東莞﹑佛山在向高科技轉型,但仍然存在大量高科技代加工產業,例如富士康就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深圳乃至廣東省巨大的OEM產業空間以及對激光加工的需求,使這里成為全國最大的激光應用市場。許多外圍企業也意識到華南市場的重要性,紛紛在此布局。
武漢“中國光谷”(東湖高新區)于1988年創建成立,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激光加工技術和產業化領域具有完備的產,學,研國家級基地。包括產業化基地,技術源頭創新基地-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以及工程化創新基地-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研發創新,高端設備生產中先于廣東,好于廣東,優于廣東,激光企業的“高濃度”受到關注。作為中國激光技術的發源地、先行者、排頭兵,武漢匯聚了大批激光領域的優秀技術人才和研究成果,但在激光應用市場上還趕不上長三角和珠三角,大有“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之感,力不從心,不少激光企業為了尋求發展,擴大產品銷售市場,紛紛舉兵南下,在廣東各地建立分公司或銷售點,結成楚商陣營,形成研發在武漢,市場在廣東的局面。在某種意義上成就了廣東激光市場的集群發展。
珠三角成激光“大本營”
廣東地區激光業后來居上,源于其先天優勢。改開初期,當地企業承接了來自世界的代加工服務,要求其適合激光產業的應用,所以激光加工及其制品的產值比較大。這既是區位優勢使然,也是市場資源配置的結果。珠三角地區的激光企業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地,毗鄰港澳,海運發達,出口便利,使得珠三角地區的激光產業出口額占到全國激光產品出口的三成以上。目前,深圳已成為繼武漢之后國內第二的激光產業聚集地,其激光企業主要集中在南山、寶安、龍崗三個區。擁有大族激光、光韻達、聯贏激光、泰德、木森科技、創鑫激光、海目星﹑銘鐳、迪能、瑞豐恒、國奧激光,東贏激光,鐳射沃、 杰普特、光大激光、民升激光、聯品﹑大鵬、海鐳、鐳峰激光、鐳射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代表企業。廣州擁有安特﹑瑞通﹑特域﹑創可、瑞松、華晶科技、來澤激光,漢馬激光、新代激光等代表企業。東莞擁有大族粵銘、盛雄激光﹑德爾、東莞光韻達、力星﹑鐳泰激光、光威激光、新光源激光、逸飛激光、博世機電、德益激光、富通尼激光科技(東莞)有限公司等代表企業。佛山擁有宏石激光、鑫全利、隆信、百盛、庫迪二機,盈亞,高聚激光、森楠激光等代表企業。江門擁有海目星激光產業園、聚金、飛快、安德、瀚盈激光、澳龍智造科技等代表企業。順德擁有優吉爾、三禾激光、中山擁有光谷茂和激光、華快、嘉泰激光(中山)有限公司等。陽江擁有陽江市五金刀剪產業技術研究院、科冠激光、輝煌激光、東華激光等一大批以激光為主體的激光企業,為廣東激光產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深圳大學,廣州城市學院、深圳技師學院每年培養大量激光操作工和技師,輸送到企業,大受企業歡迎,解決了企業缺少技術人才的后顧之優。使企業更加專心搞研發,有利于產業發展。
依靠廣東省產業轉型升級帶動新工藝的應用,廣東激光市場潛力仍然巨大,廣東省擁有1000萬產值以上激光企業超過250家,2019年純粹激光產業產值約350億,占全國約34%,比2018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這主要得益于光韻達、海目星、聯贏、創鑫、宏山、盛雄、迪能等大企業業績大幅上升。激光應用市場在全國排名第一位,占比超過40%,珠三角名符其實成為廣東激光“大本營”。
民間資本流向激光產業
近年來,廣東著力引導民間資金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效整合政府資源,致力于打造高新區科技創新園。廣東是全國民間資本發達的地區,也是全國民間富庶的地區之一,在這邊市場投資、民間融資方面資本比較充裕。尤其是高科技類的技術與產業,容易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與投資,有些激光企業初創階段,遇到資金困難,民間資本投資方的支持將有助于一些中小激光企業成長,容易形成產業集群和產業配套。使激光產業發展有充足的民間資本流入。近幾年,由于激光技術的全面普及,以及利益誘惑,不少企業就地轉型也干起了激光。進一步加大了民間資本的流入,成為激光產業發展的新動力。
深圳成為國內第一大激光產業聚集地
深圳激光產業集聚效應逐漸顯現,目前已成為國內第一大激光產業聚集地,出現了數百家激光企業,產業規模達200多億元。深圳地區一些較具實力的企業如富士康、比亞迪、華為、中興以及許多電子制造、鈑金模具等領域的企業,都紛紛采用了激光加工,為深圳打造先進制造業、推動高附加值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大族2019年實現營業兌收入95.6億,同期下降13.3%;光韻達2019年1-12月實現營業總收入7.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6.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208萬元,同比增長5.65%。聯贏﹑創鑫接近10億,一大批1-5億元產值的激光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在鵬城大地上茁壯的成長,形成一支巨大的民營經濟力量,推動著廣東激光產業的發展。深圳已于2014年超越武漢成為全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城市。2019年深圳激光產業產值超260億元,在廣東省內是獨領風騷,占據全國的產值份額達27%。
激光技術應用比許多傳統制造技術更具成本效益,激光技術在工業中的應用已經無處不在,新型激光技術不斷涌現 ,超快激光器正在成為工業激光器,市場將要井噴。激光加工的自動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持續提高,在與工業機器人結合的基礎上,實現三維的焊接、打標、切割等多維加工,激光技術的適用性和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智能化和中國制造2025 將帶來激光界的紅利。未來的20 年將是激光技術的黃金時代!預計2020年廣東省激光產業產值超過36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鏈附加值超過6000億元,激光加工技術將進一步在全省制造業應用推廣。
作者:老牛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