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一線大城市,由于治理城市污染、控制城市人口等政策管控因素,以及人工和用地成本上漲等經濟因素,大部分制造型企業或主動或被動從一線大城市外遷。而同時,二線及以下城市仍然在通過招商引資謀求發展,因此這些制造業企業大都被吸引到二線及以下城市。中小型城市雇傭成本相對大城市較低,地方政府也會出臺各項優惠措施,但企業卻會面臨勞動力不足問題。
筆者近期調查了四川省宜賓市的幾個區縣,發現宜賓市政府近年提供優惠政策引入各類企業發展地方經濟,其中就吸引到大量制造型企業到宜賓設廠。這些制造業企業在經營中都面臨了同樣一個嚴重問題——招工難,特別是在雇傭年輕勞動力方面存在很大缺口。目前,當地企業大部分工人年齡都是在40歲以上,生產效率偏低。外地來宜賓打工的年輕人很少,并且人才留不住。而本地年輕人也更愿意到成都、廣州、上海等大城市工作。他們寧肯在大城市做快遞員、中介、銷售人員等,甚至到大城市的類似制造業企業工作,也不愿留在本地工廠打工。
這并非只是宜賓一地獨有的現象,全國大部分中小城市面臨類似問題。從人口年齡結構統計看,越大的城市往往由于吸引了越多年輕人而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越高,并且趨勢有增無減。可以預測若干年后,中小城市隨著當前勞動力人口退休,因沒有年輕工人形成后備,勞動力資源甚至會出現斷流風險,而相關產業也將面臨生存困難。
為什么會出現中小城市年輕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呢?特別是被視為我國經濟支柱的制造業年輕勞動力不足趨勢更顯著。除了整體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強和農村過剩勞動力耗盡外,大城市的虹吸效應是最主要原因。
而年輕人口愿意不斷涌入大城市服務業,又有主客觀雙重原因。主觀方面,現代年輕人比以往家境條件更好,所以無論從家庭或者其本人角度都不愿意從事枯燥、勞累并且加班加點無數的制造業工作,而是更喜歡享受生活,在一線城市則可以在工作之余享受更豐富娛樂休閑等服務。客觀方面,大城市有很多綜合優勢:一方面,年輕人向往大城市的高工資;另一方面,大城市的工作機會相對更多,年輕人能在各類工作中提高自己,也有更多接受培訓和再教育機會,更好接近領域前沿,更有利于整個職業生涯長遠發展。
從制造業本身看,由于我國制造業企業大都仍缺少產品核心競爭力,定價能力偏弱,不能給工人更高福利待遇彌補其工作枯燥特點,因此即使制造業工作時間很長很辛苦,但收入并不比服務業具有優勢。
這就造成了制造業流動和勞動力流動反向的趨勢。長此以往,已經遷移到中小城市的制造業企業又將重復原有的尷尬局面,甚至我國制造業大國的地位也會有所動搖。
我認為,要解決地方制造業企業勞動力不足情況,首先應該鼓勵發展多極化城市布局,避免資源過度向現有大城市傾斜。
一方面應當鼓勵把地方城市做大。以人口增長為中心,隨著人們需求的增多各類配套資源會越來越豐富,進而吸引更多人,解決年輕勞動力短缺問題,形成良性循環。以宜賓為例,其正在利用與成都、重慶距離相對較遠的特點積極將自己發展為四川省第三極。當地政府近年實施鼓勵政策吸引更多外地企業到本地投資,帶來了經濟資源,提供了就業機會,增加了招工數量。同時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宜賓政府斥巨資在本市建立起大學城,吸引國內多所知名高校在本地建立分校,招生數量已達數萬。引進外地教育資源來發展人口并最終帶動經濟,長期看會壯大宜賓年輕人才隊伍和城市規模,并進入良性循環。
另一方面,制造業企業應該尋求和發展技術替代。在重復性流水線生產工作上可發展機器人替代人工。目前很多企業采用機器人替代人工屬于被動替代,今后可考慮轉變主動替代,解決勞動力不足。“智能制造”將加快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有力支撐。
第三是制造業的進一步外包,特別是增加值較低、技術含量低的低端制造業,完全可以外包,這也是發達國家的經驗。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勢必將經濟發展的重心轉向高技術產業。而靠人工流水線重復勞動的低附加值型企業會逐漸向落后國家過渡。
與此同時,為避免制造業空心化,不喪失強國之基,我國應該花費更大努力向高端制造業發展,向高質量高附加值發展,這是整個國家解決長期勞動力不足又不損失國家競爭力的最主要手段。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