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產業資訊

    制造業高質量轉型發展需加大研發投入

    星之球科技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2020-12-29 我要評論(0 )   

    日前,中國工程院發布《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下稱“報告”),綜合歷年發展指數變化情況,中國成為整體提升最快的國家,但從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來看,我國仍...

    日前,中國工程院發布《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下稱“報告”),綜合歷年發展指數變化情況,中國成為整體提升最快的國家,但從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來看,我國仍未邁入“制造強國第二陣列”,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報告顯示,在全球制造強國中,美國以168.71的指數值處于第一陣列,德國、日本分別以125.65和117.16的指數值位居第二陣列。處于第三陣列之首的中國指數值為110.84,同屬第三陣列的韓國、法國、英國指數值分別為73.95、70.07和63.03。“制造強國發展指數”下設4個一級分項指標:“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其中,除規模發展外,其余三項是衡量制造強國的主要標志,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差距所在。中國之所以處于第三陣列,主要是除了規模發展之外,其他三項指標的排名中并不靠前,三項指標的合計值排名中,中國位列第六。因此,中國主要是制造業規模占有優勢。


    報告也發現了中國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背景下,制造業在“持續發展”方面存在挑戰,這一指標中國的分項數值繼2017年后再次出現下降。這與中國制造業企業2019年銷售利潤率下滑0.96個百分點有關。企業運營困難加重是導致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波動中趨勢性下降,特別是2019年占比27.1%,成為2012年(31.5%)以來的最低水平。此外,我國制造業的研發投入強度下滑明顯。2018年,中國制造業銷售利潤是6.19%,研發投入強度為2.32%,而2019年制造業銷售利潤是5.23%,研發投入強度為1.45%。這說明制造業的盈利下降影響到了研發投入。產業轉型期的兩難困境在于,一方面傳統產能過剩,價格戰導致利潤率下降,無力支持更多研發投入;另一方面,如果不增加研發投入創新產品與服務,各行業就會被鎖定在低水平的價格競爭狀態。


    在質量效益方面,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率與制造業強國相比偏低,這也是中國必須從產業鏈供應鏈中低端轉向高端的原因。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美元/人)約為24711.56,美國為141676.53,日本為78895.00,德國為90796.81,韓國為83847.76,中國與其他國家差距巨大。


    需要關注的是,美國自奧巴馬政府時期就開始吸引“制造業回流”,報告顯示,在規模發展指標方面,美國的連續三年增長。制造業增加值在增加,美國產品的出口占比也在增加,這說明制造業的確在重返美國。這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后有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追兵,前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堵截,轉型的迫切性與壓力都非常大。


    報告中也顯示出中國制造業后勁不足的一個原因是基礎產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軸承、儀表、機床等基礎部件的全球占比下降較大。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要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在過去幾年,中國也實施了“強基工程”,中國需要在基礎產業領域補短板。


    與互聯網、金融和地產業相比,制造業需要長期投入,而且利潤率比較低,工資收入比較少,因此,對人才和資源不具有吸引力,這是制造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之一。中低水平的制造業產能過剩使得對營銷過于依賴,企業在投放廣告、價格戰等方面比較積極,認為能解決企業當前運營困難,而研發是長期投入才可能產生效應,企業擔心研發投入具有不產生收益的風險,對創新結果缺乏自信。這種困境說明市場競爭激烈,但也表明市場競爭并未產生優勝劣汰的效應,這種環境制約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

    制造業互聯網人才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