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2021年第一期灣區創新論壇在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舉行。 南都記者 馮宙鋒 攝
“900億的產業規模已是國內領先,而目標到2025年將實現1800億規模再翻一番。廣東省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在政策支持的持續引領下,正把握機遇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1月14日,在廣州舉辦的2021年首期灣區創新論壇發送出上述規劃信息。新一年的首期論壇主題為“光耀世界 增創未來”,聚焦廣東省激光與增材制造前沿技術與應用展望。論壇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科學院指導,廣東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廣東省激光行業協會、廣東省增材制造協會、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南方都市報社共同承辦。來自全國激光與增材制造業領域的院士專家及企業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廣東省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產業規模全國領先
廣東已成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大省
廣東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鄭海濤在本次論壇致辭時指出,廣東作為我國先進制造業大省,也是我國最大的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集聚區,目前產業規模全國領先,產業鏈比較完整。2019年,全省產業規模和企業數量均占全國30%以上,相關企業營收超900億元,累計擁有10余家上市企業,年營收超億元的企業90余家;有效專利量4.4萬件,約占全國17%,居國內首位。
鄭海濤介紹,近年來,廣東省科技廳為有效推動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重要講話精神,實施部署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一是從2014年以來組織實施了6批次激光與增材制造相關重大科技項目,共立項100個項目,財政投入資金6.93億元,在原材料、器件、軟件、裝備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二是建立了一批激光與增材制造領域的高端創新平臺,提高了廣東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三是持續做好科技服務工作,為創新型企業培育保駕護航。
鄭海濤表示,下一步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在優化區域布局、培育優勢企業、強化創新驅動、建設平臺載體、加強應用推廣、深化開放合作等方面不斷努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與企業、高校、院所及社會各界共同為推動廣東省激光與增材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政策引領產業騰飛
產業鏈上游有待補強
在論壇“科創速遞”環節,《2020年廣東省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藍皮書”)正式發布。據藍皮書主要編制單位之一,廣東省科學院副院長劉敏介紹,藍皮書全面闡述了全球和中國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發展狀況,系統分析了廣東省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情況,明確了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藍皮書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激光產業規模近3000億元,中上游產業超900億元;2019年中國增材制造產業達到157.47億元,占全球28.3%。廣東省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超900億元,是國內最大的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集聚區;廣東省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規模、企業數量、有效專利等均居全國首位。
藍皮書總結了當前廣東省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存在的問題,包括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高端產品較少,產品質量和可靠性尚待提高;中小微企業數量眾多,產業集群效應不強;區域發展不協調等問題。此外,當前高水平的激光與增材制造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基地較少,產-學-研連接不通暢,以及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匱乏等不足依然是廣東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發展亟待強化的幾個方面。
針對以上問題,藍皮書提出了4個方面的解決途徑,包括加大研發投入,強化創新驅動,大力支持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強應用推廣,優化區域布局,助力產業全面發展;建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平臺載體,支撐產業可持續發展;以及引育同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在論壇主題演講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盧秉恒,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楊中民和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廣東省增材制造協會會長楊永強分別就“3D打印+”、“光纖激光”、“金屬增材制造”三個激光和增材制造前沿技術和應用領域進行了主題分享。盧秉恒院士指出,3D打印可以應用到諸多關鍵制造業,包括航空、造船、電池、無人機等等,也可以應用到醫療等民生相關領域。未來3D打印在中國制造業領域相關的市場前景可能達到10萬億元,這是非常誘人的數字。
多個技術領域已實現全球領先
“再翻番”要在這些方面突破
在論壇“科創對話”環節,5位學界、業界嘉賓與主持人廣東省科學院副院長劉敏就廣東激光和增材制造產業的“卡脖子”技術問題、中外差距以及市場化應用等話題展開了深入交流。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廣東省增材制造協會會長楊永強表示,當前激光產業發展大尺寸/高效率、高精度、多材料的大趨勢比較明顯,但在朝這些方向邁進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和難點,這些也是產業界和學界研究努力的方向。例如關鍵器件里的激光振鏡存在“卡脖子”的情況;能夠實際大規模應用的新材料目前還較少,多數處于研究階段,高端材料不足;還有工藝和軟件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朱曉認為,廣東非常重視激光和增材制造產業,基礎很好,優勢也很明顯。他建議,激光產業要加強頂層設計。國內激光產業在科技創新支持、金融支持、政策支持等鏈條上整體較為薄弱。他表示,希望廣東省可以很好地進行產業鏈+服務鏈+應用鏈的探索,形成激光產業體系。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物理學院副院長、重離子物理研究所所長顏學慶認為,廣東省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規模目前是900億元,未來想盡快翻一番,甚至是更高,某種意義上需要挖掘新的元素。他認為,廣東有巨大的需求,巨大的生產力,需要把全國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在廣東,把各種要素集合在一起,讓更多的高端人群聚集在一起,從而提升產業創新發展驅動力。
對于激光和增材制造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和市場前景,論壇現場的兩位重要企業嘉賓進行了分享。大族激光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首席技術官呂啟濤表示,激光器是激光智能裝備最核心的部件,相當于汽車的發動機。他認為,高端激光器并不存在國外技術壟斷,主要需要解決工程問題。近年來隨著國內工業整體高質量發展,國內激光行業發展迎來飛躍的黃金十年,目前在一些領域與國際比較已不存在落后,在一些市場已經實現了全部國產替代,有些技術實現了全球領先。他認為,目前國內產業較國外的差距可能更多體現在市場上,國內激光企業主要市場90%面向國內,在海外市場的開拓還需要推進。
珠海光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興龍則認為,國內目前相關產業激光器核心器件方面跟發達國家還存在一些差距,尤其在工藝、穩定性和軟件方面。他認為,產業界需要更多的高端專家參與技術研發。同時他也表示,在激光產業中也有很多核心器件,例如高功率光纖領域等,他認為國內企業的理論技術水平不亞于海外,在一些領域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也超過了國外公司。
對于疫情對中國激光產業市場的影響,呂啟濤認為,由于中國控制疫情較好,基本沒有給企業帶來負面影響。從國內產業相關的十幾家上市公司的銷售情況報表來看,2020年銷售額基本上都有明顯的增長。王興龍也認為,受益于國內疫情控制較好,在國外激光行業受沖擊較大的情況下,其實產生了一些海外市場機會,對于國內激光產業發展來說是一種機遇。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