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產業資訊

    光伏八問:確定性行業中的不確定性

    星之球科技 來源:貝瑞研究2021-01-18 我要評論(0 )   

    這兩年光伏產業十分火爆,牛股頻出。機構和散戶都紛紛沖進這個賽道,高瓴資本更是砸158億重倉隆基股份,投資光伏的沖鋒號一次比一次吹得響。這么火的行業,卻有一群人望...

    這兩年光伏產業十分火爆,牛股頻出。機構和散戶都紛紛沖進這個賽道,高瓴資本更是砸158億重倉隆基股份,投資光伏的沖鋒號一次比一次吹得響。這么火的行業,卻有一群人望而卻步,不敢投資。為什么?因為他們曾經見證過光伏從輝煌走向低谷,見證過中國曾經的首富施正榮創辦的光伏企業無錫尚德股價從90美元跌破1美元直至退市。

    這一次,光伏到底是曇花一現的風口還是充滿確定性的朝陽行業?

    在了解完我們的光伏八問之前,我勸你不要急著投資。

    一問:光伏這個風口還能火多久?

    老話說,趕得早不如趕得巧。找男朋友是這樣,談了八年的初戀架不住世事變遷,唱著分手仍然是朋友,飄散在大江南北。沒過多久卻和異域他鄉的另一個孤獨靈魂偶然相遇走進婚姻。

    創業也是這樣。進入一個行業的時機并不總是越早越好,無錫尚德如果晚個五年創辦,結果可能天翻地覆。2015年《巴黎協定》簽訂,國內國外綠色發展的轉型越來越快,非化石能源的發展進入了加速期。2020年12月12日,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到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這個25%的滲透率比《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2030年達到20%的滲透率又提高了5%,可見可再生能源的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戰略位置進一步提高。

    12億千瓦是個什么概念呢?根據國家能源局此前發布的統計數據,到2020年三季度末,全國風電、光伏累計裝機均達到2.23億千瓦,加在一起也就是差不多4.5億千瓦。那么十年要達到12億千瓦的話,算下來年復合增長率就是10%。

    拋開風電,僅看光伏,未來 10、20、30 年,全球光伏發電滲透率將達到 15%、20%、40%。而2019 年滲透率才達到 2.7%,那這個復合增速就更高了,差不多要到20%。可見,光伏的發展速度和產業空間都比風電要更高。整個光伏產業具有很大的確定性,和十幾年前的光伏風口不是一碼事。

    二問:光伏產業鏈都有哪些細分?

    光伏這條產業鏈,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也就是硅料和設備提供商;中游包括硅片、電池片、組件的生產廠商;下游包括電站建造和運營商。

    三問:光伏產業鏈細分龍頭有哪些企業?

    這幾年A股的投資審美發生了明顯轉變,龍頭企業、核心資產受到資金的追捧,估值也能享受到溢價。在光伏產業,龍頭的價值尤其明顯,因為從長期來看,不管是以前為了實現平價上網還是提高市場占有率,整個產業鏈上的產品價格都是會往下走的。細分領域的龍頭才有實力扛得住降價,并利用規模優勢控制成本,從而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一旦細分領域形成兩三家寡頭壟斷的局面,就會一定程度上掌握聯合定價權。剩者為王的故事在很多產業不斷上演,在光伏這里也沒有新鮮事。

    那我們來梳理一下整個光伏產業鏈上的細分龍頭都有哪些:

    (公開信息,貝瑞整理制圖)

    四問:單晶顛覆多晶是否不可逆轉?

    單晶硅片相對于多晶硅片具有以下明顯優勢:

    a. 同等條件下單晶組件發電量更高

    b. 單晶組件長期使用過程中功率衰減更少

    c. 單晶組件弱光響應更強

    但是,2019年以前受制于技術,多晶硅片具有很大的成本優勢。隨著單晶爐投料量提升,以及金剛線切割技術帶來的革命,單晶硅片取代多晶已經不可逆轉。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單晶產品于2019年占比快速提升,并首次超越多晶,占比達65%。而隆基正是在單晶硅片的變革中走上了光伏行業的王位。

    五問:單晶顛覆了多晶,166硅片是否會被中環的210硅片顛覆?

    技術總是在不停變革的,曾經隆基依靠單晶硅片打破了多晶硅片的天下,站上了硅片龍頭甚至光伏龍頭的位置。“降本增效”是光伏行業的核心,而大尺寸硅片能更好的實現降本增效。隆基在2019年和2020年先后發布M6(邊長166mm) 和M10(邊長182mm)標準。眼看著M6成為行業主流,中環股份卻在2019年發布具有革命性的M12(邊長210mm)的超大硅片。

    現在M6/M10和M12(也稱G12)不僅成為了隆基與中環的對壘,更是形成了兩個陣營的對壘。一邊是以隆基、晶科、晶澳為首的舊勢力,一邊是以中環為首,集結了天合光能、東方日升和通威股份的M12陣營。

    由于生產線往下兼容,也就是說M12的生產線可以兼容M6/10的生產線,我們可以預計產業鏈新上生產線時,不管是硅片、電池還是組件都會優先考慮M12的生產線,這樣才能避免生產線被快速淘汰的可能。但是,對于已在M6/10生產線占據優勢的廠商來說,一定會力爭聯合更大的陣營,讓其繼續成為主流,否則投資還沒收回產能就被淘汰了。

    將來鹿死誰手?曾經顛覆多晶的隆基,是否會被更大尺寸的硅片所顛覆?隆基是否會跟上210或者尋求更大的技術革命,現在都還是未知數。但我這里有個數據值得引起重視。據集邦新能源研究中心預測:2020-2021年整體供應鏈將逐步轉向大尺寸(M10/G12)產能過渡,未來三年硅片市場呈現多種尺寸需求共存的格局。2021年大尺寸(M10/G12)產能開始大規模釋放,預期2022年M10、G12合計市占率達到55%。

    既然技術變革帶來巨大的未知數,那我們需要思考兩個問題:

    1. 現在硅片和組件的一號選手三五年后是否一定是一號選手?

    2. 在一個技術變革非常快的產業鏈上,雖然整個產業具有很強的成長確定性。但是細分龍頭的確定性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哪一端確定性更強?哪一端爆發力更強?

    今天這篇文章是一篇普及文,不進行深入探討。但是我希望我提的這幾個思考問題能引發大家更多的思考,并從這些角度去分析整個產業鏈上的細分龍頭們。

    六問:“一體化”光伏企業和“專業化”光伏企業誰將笑到最后?

    很多人都知道現在的光伏壹號明星隆基正在走一條“垂直一體化”光伏龍頭的路線,依靠自己在硅片上的絕對優勢向產業鏈下游縱深發展。其實,走垂直一體化路線的不止隆基一家。通威、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也在這條路線上發展,只是大家在一體化上的布局側重不同。

    垂直一體化不是誰都能玩得起的,能走這條路線的企業首先要在產業鏈上有很強的立足點,基本都是某個細分賽道上的老大老二。垂直一體化的優勢很明顯:其組件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強,上下游的協同作用也更強。

    隆基的核心優勢是硅片,其硅片產能減去外銷部分決定了隆基自建電池和組件的產能。總體上切入一體化的邏輯是“以產定銷”,是從上游向下游輻射。晶科和晶澳正好和隆基相反,兩種路徑的區別在于,晶科和晶澳是通過自建硅片和電池來減少供應商的供貨,以及把握上游漲價時的成本控制。邏輯是依據組件的產能和銷售情況來建上游產能,相對來說是 “以銷定產”的一體化,組件出貨量決定了上游產能的建設情況。

    通威是硅片上下游兩端的細分龍頭,以隆基為例,通威的硅料是隆基硅片的上游,而隆基的硅片又是通威電池塊的上游。因此,之前通威在光伏上還不能算一體化廠商,畢竟沒有完整的鏈條。但是去年底,通威股份和天合光能同步公告稱,雙方擬合作成立項目公司并共同投資四個光伏產業鏈項目,合計投資額約150億元。通威通過“通天組合”切入硅片這個集中度超強的賽道。

    通威的策略和前面幾家不一樣,它是通過和上下游深度捆綁,相互投資來打造產業一體化。通威入股過隆基的單晶硅棒和切片項目,隆基也入股了通威的兩家硅料子公司。現在,我認為通天組合釋放出來兩個信號:一是通威將繼續以合資合作的形式打通完整的產業鏈,二是在166/182mm和210mm兩個陣營分別布局,化解技術變革的風險。

    通威的這種戰略布局相當具有前瞻性,首先,從兩個技術陣營分別布局,對沖了技術風險。第二,在專業化和一體化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既能提高上下游協同作用,控制成本,又不是自己在產業鏈上完全投資,不至于在技術迭代時導致資產迅速貶值。當然,弊端也很明顯,既然要腳踏兩條船,那么當一條船跑贏時,另一只腳踏的那條船里的資產就會被淘汰。這一點,我相信平時用期貨或期權做對沖的朋友肯定能理解。

    說到這里,其實也就基本能看到一體化和專業化各自的利弊。這不僅適用于光伏產業,對于制造業以及其他眾多產業其實都適用。從產業的歷史發展角度,一體化這個東西,絕對不是鏈條越完整越好,而是一個需要去平衡資本、規模效應(成本控制)和技術變革風險達到資本最優化的策略。

    七問:補貼退坡、平價上網對光伏企業的影響

    2018年5月31日為緩解光伏產業的補貼失控,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一份《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即“531”新政),國家補貼開始退坡,光伏產業鏈產能大幅出清。2019年4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完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將集中式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改為指導價,新增集中式光伏電站上網電價原則上通過市場競爭方式確定,不得超過所在資源區指導價。2021年開始,除戶用光伏以外,光伏項目將全面去補貼,也就是進入平價時代。

    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0年光伏競價項目加權平均度電補貼強度約為0.033元/千瓦時,相比2019年的0.065元/千瓦時降低0.032元,降幅達49%。

    補貼退坡可謂是企業真正實力的照妖鏡。補貼下調以后,那些技術含量低、轉化效率不高、成本控制能力弱,依賴補貼實現盈利的企業就被照出來了。大批企業因為補貼退坡被逐步出清。但是補貼退坡也讓技術實力雄厚,市場占有率高,經營能力強的企業活了下來,不僅活了下來,而且越活越好,利潤沒有因為補貼降低而減少,反而提升了盈利能力。

    可見,光伏產業發展到今天,補貼已經不是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補貼退坡只會讓企業的分化越來越大,強者生存,弱者出局,對整個產業反而是件好事。平價上網會倒逼企業技術進步、降低成本,使得火電不再具有成本優勢,從而進一步加快非化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進程。

    八問:光伏會不會產能過剩?

    既然光伏是一個長期增長的行業,光伏企業無疑要擼起袖子加油干。擴產!擴產!其實,擴產年年有,只是去年特別多。以組件為例,10GW的項目要是擱在往年,那就夠吹一陣子了,但是2020年10GW的產能擴產項目還上不了頭條。晶科能源在江西上饒就有一個擴產規模30GW的項目,在浙江義烏還有16GW的項目。東方日升和協鑫等都有超過10GW的大項目擴產。據不完全統計,僅2020年擴產的組件總產能就已經超過220GW,這些產能將在2021到2022年釋放。

    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2019年底風電累計裝機210GW、光伏累計裝機204.3GW,2020年風、光新增裝機預估均是35GW左右,以2030年達到1200GW來算,則未來10年風、光新增裝機還有715GW左右的空間,年新增裝機71.5GW。而光伏年新增至少在40GW左右。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幾個問題:

    1. 以目前的擴產速度,光伏會不會出現產能過剩?

    2. 光伏的新增裝機需求是否有超過預期的可能?

    3. 如果出現產能過剩,誰會被首先出清?


    轉載請注明出處。

    制造業光伏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