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產業資訊

    制造業如何邁過那些“坎兒”?工信部這樣回應

    星之球科技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21-01-27 我要評論(0 )   

    電動車的發展遭遇低溫“趴窩”,我國芯片行業遭遇缺貨潮、加工組裝企業立訊精密遭到美國337調查……當下,我國制造業的發展似乎遇到了一些“坎兒”。如何邁過這些“坎兒...

    電動車的發展遭遇低溫“趴窩”,我國芯片行業遭遇缺貨潮、加工組裝企業立訊精密遭到美國337調查……當下,我國制造業的發展似乎遇到了一些“坎兒”。如何邁過這些“坎兒”?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今日上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對此作出了回應。

    (來源:國新網 攝影:劉健)

    2020年我國芯片產業遭遇到多重危機,目前看芯片行業的缺貨潮似乎沒有緩解的跡象,如何看待目前芯片產能持續緊缺的情況?是否會影響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工信部將采取哪些政策措施進行應對?

    隨著社會智能化程度的不斷提升,集成電路作為智能設備最關鍵的組成部分,需求持續旺盛,特別是疫情帶動了線上交流需求,對數據中心服務器和智能終端芯片的需求快速上升,全球主要集成電路制造生產線均出現產能緊張的情況,國務院于2020年8月印發實施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下一步,工信部將做好《若干政策》的落實工作,促進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支持國內外企業加大投資力度,持續提升集成電路的供給能力。

    處在價值鏈中游的芯片加工組裝企業立訊精密近日遭到了美國337調查。請問,我國在加工組裝環節邁向高附加值的過程中,是否也會面臨芯片的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導致產業升級停滯?

    近日,美國企業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對我國立訊精密等企業發起337調查申請,指控相關企業在美出口、進口或銷售的特定電氣連接器和保持架及組件和下游產品侵犯其專利,工信部對此高度關注。應該說,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既有賴于本土企業的壯大、崛起,也離不開有效的國際合作。作為產業主管部門,我們積極支持電子元器件和精密加工企業高質量發展,我們堅決保護知識產權,同時也反對濫用權利,打壓正常商業競爭的霸凌行為。針對上述337調查申請,相關企業已發布公告,并開展積極的應對。下一步,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指導相關企業加強應對,維護好企業的合法權益。

    前一段時間,中國北方出現了嚴寒天氣,許多開電動車的司機表示“扛不住”,電動車出現了低溫“趴窩”情況,電池性能衰減迅速,這給人們使用電動車帶來了不便,也讓更多潛在的車主選擇觀望。工信部為此召開了電動車低溫使用問題研討會,請問對這一問題有哪些好的解決方案?

    近年來,隨著技術水平持續提升和配套環境的日益優化,新能源汽車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市場規模逐步擴大。與燃油車相比,電動汽車具有節能減排、使用成本低、維修保養方便、動力性、操控性好等優點,但產業仍處于發展階段,還存在整車成本偏高、充電不夠方便等問題,低溫環境性能下降也是問題之一。主要表現在動力電池在低溫環境下出現明顯的性能下降,電池容量衰減,續駛里程縮水,特別是最近北方城市遭遇寒潮氣溫驟降,問題更加凸顯,消費者對此也有一定反映。應該說這是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需要也只有依靠更高水平的發展去解決。我們相信,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政策的完善,新能源汽車低溫使用性能一定會獲得實質性提升。

    電動汽車低溫使用問題關乎廣大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工信部本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組織整車和動力電池企業、行業機構、高校院所開展技術攻關,加快低阻抗成膜添加劑,全氣候電池等研發和產業化,提升電動汽車低溫行駛性能。最近,又組織召開了專家研討會,推動解決這一問題。有幾項措施:

    一是要求汽車企業加強售后服務,及時解決用戶訴求。組織行業機構加強科普宣傳,引導科學使用。

    二是支持整車企業和電池生產企業加強技術攻關,提升電動汽車低溫行駛性能,改善用戶體驗。

    三是抓緊研究制定相關技術規范,加快推廣應用中國工況,明確低溫環境產品性能和技術要求,加強產品準入和生產一致性檢查。目前,重點企業、行業機構已經積極行動起來,發布冬季用車指南,增配售后服務力量,布局科技攻關項目。


    轉載請注明出處。

    制造業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