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條新聞,“廣州招工老板街頭排隊被工人挑”。海珠區一段3公里的小路上站滿了招工的制衣廠老板。有老板說,之前是工廠挑工人,貼個廣告就有人來,現在等在路邊整天還都招不到人。
目前仍舊在工廠做工的人,往往都是三十多歲的中年人,很多傳統以男工為主的加工業甚至早就變成了以大媽級的操作工為主,還有年齡更大的父母輩工人仍舊在工廠打工。然而,這其實并不是新鮮事,倒退二十年,在美國傳統制造業工廠內看到的是類似的情形,車間產線上走動的至少是四十歲以上的人,曾經注意到一個機臺上站著一位顫巍巍的老人,目測70歲上下,遲鈍地拿著零件緩慢地走到下一個工位。
有各種各樣的分析,包括年輕人寧可去送外賣,也不愿到工廠?;ヂ摼W新興行業的沖擊,固然是直觀可見的一個因素之一,然而,在制造業持續發展,國家逐步邁向發達國家的過程中,現有全球發達國家的一些通用大規律,仍然值得參考。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曾經在2012年出版過《制造業的未來 - 下一個全球增長和創新的時代》,用大量的數據和圖表,分析了全球發達國家和主要制造大國的制造業趨勢。
其中,關于制造業中人工/勞動力密集程度在不同產業的分布,以及制造業就業人數的趨勢,很有借鑒意義!報告將制造業分為五個大的產業類別:
1. 全球創新,服務于本地市場的產業類別,包括:化工;汽車、拖車、零件;其他交通設備;電氣機械;機械設備和電器等。
這一類別的研發強度大;貿易強度比較大;而人工/勞動力密集程度則相對較小。
2. 區域加工的產業類別,包括:橡塑產品;加工金屬制品;食品、飲料、煙草;印刷和出版業等。
這一類別的人工/勞動力密集程度較大;能耗也不低,滿足于區域市場因此貿易強度較小。
3. 能源/資源密集型的產業類別,包括:木制品;精煉石油、焦炭、核工業;紙和紙漿;礦石類產品;基礎金屬等。
這一類別的能耗強度和資金強度要求很高,人工強度則差異較大。
4. 全球技術/創新者的產業類別,包括:電腦和辦公機械;半導體和電子產品;醫療、精密和光學設備等。
這一類別的研發強度、價值、貿易強度都非常高,然而,人工強度相對較小,能耗強度最低。
5. 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類別,包括:紡織、服裝、皮革;家具、珠寶、玩具和其他等。
這一類別的人工強度最高,貿易強度也是最高的,然而,價值度一般。
根據1995年至2007年的發達經濟體制造業就業比重圖可知,制造業整體就業人數在所有類別中均呈下降趨勢,在勞動密集型可貿易的類別中下降幅度最大,當然,這是由于全球外包勞動密集型商品的潮流導致。
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則呈上升趨勢,以2010年美國就業人數的圖表可知,服務類型的就業人數已經占到制造業就業人數的30-55%。在五大產業類別中,技術創新越強的產業,制造業就業人數的比例越低,這也是一個趨勢,即制造業越來越智能,使用到的純勞動力密集的比例越低。
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來看,當一個國家越來越發達時,制造業在總就業人數據中的占比,隨著經濟富裕程度提高而下降,呈現出倒U型走勢。
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往往隨著經濟發展而上升,峰值達到30~40%左右,然后,隨著經濟的富裕而下降,也是倒U型曲線,如下圖。
我們國家跟歐美國家不同,人多,區域發展嚴重不平衡,既有趕超歐美的發達區域,也有類似于亞非拉的待發展區域。因此,可以預計,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服務業就業的人數比重將會越來越大。如果發達城市的產業在國內待發展的區域轉移成功的話,理論上應該可以吸納更多的制造業就業。只是,當今現狀似乎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更多地往東南亞、印度等轉移,而非內地;而內地似乎更多的是引導旅游、農業電商等產業,制造業變得越來越空心化。
鄧小平曾在《前十年為后十年做好準備》指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國一盤棋“。在美國圍堵中國的大環境下,如果整體大產業鏈、工業供應鏈做到全國一盤棋,整體評估、合理規劃的話,既能在全球貿易中發揮中國的優勢,又能自成體系、自我循環,建筑強悍的制造韌性應對打壓、保持持續發展的能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