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這些數據迅速獲得各界的廣泛關注。
人口問題也是制造業密切關注的問題。尤其是人口與勞動力息息相關,對陷入招工難、用工荒的制造業來說,這也關系著未來用工供需的平衡狀態。
圖片來源:pixabay
全國人口與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相比,增長了5.38%,增加了7206萬人。人口總量保持低速增長的態勢,加之原來的基數較大,人口紅利依然存在。但另一方面,勞動力人口逐漸減少也是不爭的事實:16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減少了4000多萬人;即使退休年齡延長大65歲,16至64歲勞動年齡人口也減少了3100多萬人。
數據與企業家們所遇到的情況相吻合: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然而制造型企業招工卻連年遇冷,尤其是在新興行業、職業如外賣員、主播等沖擊下,更是難以為繼。
早前,人社部發布的全國前100“最缺工種”當中,汽車生產線操作工和包裝工進入前十;而在新進排行的29個職業中,有20個和制造業直接相關。不僅如此,2020年《一線藍領用工荒情況調研報告》的數據顯示,近七成的受訪企業都遇到用工荒的問題。制造型企業用工之難可見一斑。
圖片來源:pixabay
不可否認,勞動人口變化的背后有時代變遷、就業觀改變等因素。在國家做出相關調控的同時,以人口紅利而突圍而出的制造業,也應該認識到這背后的轉變: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等已是迫在眉睫,積極思考并主動做出相應的改變才是制勝之道。
比如勞動力不足,有的制造型企業開始了自動化改造,借助機器人的力量來補充部分重復性強的勞動力,減輕了部分普工的用人需求。有的企業開始了產品升級,通過改進工藝、優化流程等手段,提升產品質量,開拓出新的市場。
圖片來源:Unsplash
與此同時,技術人才仍然是制造型企業的心中之痛。部分企業負責人表示,即使薪酬增加15-20%,也不見得能招到一個合適的技工,高薪之下仍然一“匠”難求。
特別是在數字化轉型時期,制造型企業需要能夠跨界融合、觸類旁通的復合型人才來幫助他們從數據中提煉知識,再將知識變為可復用的算法模型;或是給予他們專業的建議,以避免轉型之路走彎、走叉。
但技術工人往往需要時間的培養,“三年出徒,十年出師”說的正是如此。此時,制造型企業可以借助數字化“擺渡人”——數字化解決方案服務商的力量,合力打造數字化體系的同時,持續培養工廠“數一代”。
寰球智能深諳此道,在向制造型企業提供“軟件+硬件+數據”一體化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的同時,還會幫助企業進行數據采集、挖掘作業過程各項數據的內在價值,共同數字化轉型方向,厘清數字化轉型思路,釋放更多數據潛力。
人口問題對制造業而言不僅僅是勞動力問題,更是工廠“大腦”轉變升級的問題。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