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地球生命起源。2400年前,學者墨子完成的小孔成像實驗,開啟了人類漫長“追光史”的宏大敘事。
8月18日,太湖光子中心落地蘇州高新區太湖科學城功能片區,直指千億級光子產業創新集群目標,引來各方矚目——
“最牛地級市”蘇州為何要在城西大手筆布局光子產業?
今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湖北武漢考察,首站即是位于“中國光谷”的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第三次赴“光谷”考察。
在此次考察中,總書記深刻指出: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
高瞻遠矚的判斷、審時度勢的決策,為我國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指引方向。
搶占光子產業“制高點”,是我國實現未來技術超越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抓手。
布局光子產業,也將進一步完善蘇州產業體系,為蘇州制造業加速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提供強大基礎。
以光為媒,逐夢藍海。
蘇州此番布局“長宜放眼量”。
隨著集成電路芯片制造工藝趨于物理極限,光子將成為未來信息產業的基石。世界范圍內,光子產業的市場規模迅速增長,2022年全球核心光學和光子元件市場規模已超3000億美元。
更為重要的是,光子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少數”,涉及多個國家亟待解決的“卡脖子”技術。而世界各國在光子領域均未形成絕對優勢,我國具備“換道超車”的重大戰略機遇。
近年來,在多個國家戰略規劃中,我國均將光電子技術作為重要方向進行布局。2021年,“信息光子技術”被列為“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
除了國家層面的政策,國內多個省市紛紛加碼布局光子產業,搶占未來經濟及科技發展制高點。
武漢。
作為首批國家高新區,有“中國光谷”之稱的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在光電子信息產業方面已經深耕20多年。目前這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制基地、全國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國內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
在東湖開發區的龍頭效應下,武漢在光電子信息領域的科研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截至2021年11月,武漢已有“光芯屏端網”核心產業鏈規模以上企業500余家,相關產業鏈在北斗、物聯網、醫療電子、量子通信、光子芯片等新興產業和配套產業領域快速拓展,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000億元。
西安。
近年來陜西一直在產業、人才、研發等領域加強光子產業謀劃布局,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傳感、生物光子等幾大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僅以西安高新區為例,目前光電子產業在建項目就多達23個,總投資額達954.87億元。
北京。
作為全國頂尖的科技資源的匯聚地,北京去年印發了《北京市關于促進高精尖產業投資推進制造業高端智能綠色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搶先布局光電子、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等領域未來前沿產業。
粵港澳大灣區。
在光子產業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珠海橫琴新區布局光子集成產業;江門立足激光器制造等現有產業基礎,逐步構建涵蓋光通信、光照明、光傳感等器件領域的高技術光電子產業集群。
政策+資本+技術,光子產業站上時代浪潮。
就國內而言,武漢、深圳、西安、長春等這些先行之城有一個共同點:近水樓臺。武漢以華科大和武漢郵電院為支撐,形成了中國光谷平臺;深圳立足產學研融合的“前海”,坐上了國內激光應用頭把交椅;西安、長春則在中科院光機所的加持下,積累起特色鮮明的光子產業基礎。
引才,在“吸引力”上更勝一籌。
李俠,現任職蘇州光電技術研究院,2018年來到蘇州,負責光電子領域產業化培育的創新型研發。
作為提供一站式研發類綜合服務的專業機構,蘇州光電技術研究院側重“引領性”光電產品研究,在高端光學鍍膜、微結構光三維傳感、集成光子芯片封裝三個方向上形成了技術優勢,實現了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市場化產品。
產品要具備“引領性”,有賴于人才的持續“突破”。研究院已形成以領軍人物為核心、創新創業團隊為基礎、研究院為依托、產業集群建設為目標的四位一體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使得人才資源得到了很好的優化整合。
“梯隊整齊、極具創新精神。”正是帶領這樣一支科研創新團隊,李俠負責的產業化研究,先后入選蘇州高新區、蘇州市創業領軍人才項目。
旺盛的引才需求,高效的用才機制,成熟的優才模式,正在慢慢建立產業自然集聚的大生態。
聚智,在“全鏈條”上快人一步。
蘇州是全國第二個具備較為完整激光產業鏈條的城市,蘇大維格、德龍激光、邁為科技、長光華芯、旭創科技等10家相關企業已先后在科創板或創業板上市。
蘇州高新區光子產業集聚重點企業超200家,擁有一批光子領域高企、瞪羚、獨角獸培育企業,形成了相對完善的企業梯次發展方陣,力爭到2025年,光子產業核心領域企業營收實現翻番達200億元,打造千億級光子產業創新集群。
2012年由海外歸國專家團隊創立并落戶蘇州高新區的長光華芯,已建成從芯片設計、MOCVD(外延)、光刻、解理/鍍膜、封裝測試、光纖耦合等完整的工藝平臺和量產線,十年磨一劍,于2022年4月登陸科創板,成為半導體激光芯片第一股。長光華芯是全球少數幾家研發和量產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芯片的公司,在該領域已代表國內領先水平參與全球競爭。
興業,在“優服務”上顯示誠意。
“供應商的辦公室就在隔壁,有問題隨時見面談。”與李俠的故事一樣,供應商的這則“橋段”,一直讓長光華芯投資總監李祖興津津樂道。除了感嘆產業鏈完備外,李祖興打心底叫好的,是政府服務的態度。
“一家光電子企業,不看你的規模大小,只要落戶蘇州,就會有相應的政策。”在李祖興眼里,這種對于企業一視同仁的做法,尤其是對中小企業實打實的誠意,一次體驗便終生難忘。“說實話,這種真心實意做產業做市場的態度,放在全國都非常難得。”李祖興說。
寥寥數語,蘊藏著蘇州光子產業的“大格局大思路”:不賺快錢,做,就做長久打算。培育生態——政策引導——留住企業——引來資本——產業集聚——生態成勢。
2020年年底,長光華芯工藝線導入新廠。
2021年5月開始設備產線搬遷安裝調試,直到今年8月,產能爬坡基本完成。
產線搬遷車間裝修用了6個月,設備從安裝調試到最終實現產能爬坡又花了15個月。也就是說,從蘇州高新區昆侖山路189號科技工業坊A區老廠房,到漓江路56號新廠址,總長不到500米的距離,長光華芯一條高功率激光芯片的“產線搬遷”,足足耗時1年9個月。
光子產業“難搬”,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落地即扎根”的產業特性。
對于地區產業建設而言,這種落地的產線越多,主動權就越大。“蘇州就是要把自己光子產業工藝線(平臺)給做起來,這一方面靠企業,同時離不開政府的有效支持。”
“其實蘇州光子產業的規模一直在,問題是我們沒有把它亮出來。”為此,李祖興建議,接下來可以貼合光子產業特點,探索建立重點企業、研究機構、政府部門聯合參與的光子產業服務實體,協調、溝通產業發展資訊,集中梳理政策指引,堅持市場化運營,關鍵項目政府兜底的模式。
政策思路,決定城市高點突破出路。
產業鏈越完善、產業配套能力越強,制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就越穩固。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政策出招的思路,決定著城市高點突破的出路。
發展光子產業,蘇州需要把歷史經驗和未來戰略放在新維度上進行客觀比較,要敢于擺脫慣性思維,對優勢、短板和模式進行批判式認識,重構發展路徑。
圍繞光子產業做大做強,蘇州高新區出臺了“高光20條”。內容包括,對新建或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分階段給予最高2億元資助;對新建的省重點實驗室、省工程技術聯合實驗室給予最高2000萬元資助。對新建的光子領域高水平大科學裝置、高級別重大科技創新載體等,按“一事一議”方式給予支持。
強鏈補鏈,提升產業集聚發展能力。
提供更豐富的國內外市場信息,幫助企業持續完善優化供應鏈;提高招商引資針對性,形成一批補鏈、強鏈項目;借助企業深度對接,推動產業鏈水平分工、垂直整合相互促進,提高產業綜合配套功能和集聚發展能力。
如今,蘇州企業在光制造、光通信和光傳感領域已經取得一定領先優勢。阿特斯陽光是全球領先的光伏電站開發商,德國通快集團落戶太倉成立通快(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大族激光在張家港投資成立大族激光科技(張家港)有限公司,北京金橙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高新區投資成立蘇州金橙子激光技術有限公司。
統籌平臺,打出光子產業的蘇州標識。
產業工藝平臺和生產線,就是既能研發又能量產的光子產線,這樣的工藝平臺達到一定規模,最終將打出光子產業的蘇州標識。
現階段,蘇州這樣的頭部光子企業還不多,專業研發機構和平臺也存在瓶頸,核心技術的研發策源功能偏弱。
接下來,蘇州還將依托太湖光子中心建設,進一步統籌全市光子領域,重點龍頭企業、院所平臺等創新基礎。
同時,蘇州還將加強與上海張江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等長三角科創資源的協調聯動,依托南大蘇州校區集成電路新型學院引入南京大學在精準光子集成芯片等領域的國際先進技術,以及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在高端光學類醫療儀器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助力太湖光子中心,集聚國際一流的創新平臺要素。
一直以來,外界對于蘇州已經習慣“高看一眼”:蘇州,就是要放到更高層次的賽道上去比、去看的。
光說不做,不是蘇州風格;以光筑夢,蘇州氣勢非凡。
錨定未來,大幕漸起,蘇州將成“高光之城”。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