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2年是車載激光雷達上車“元年”,有不少國內車載激光雷達廠商不僅投入量產,且獲得越來越多的車企“定點”,以及產業資本的青睞,正奮力競逐這一賽道的領先地位。但對于這一賽道,仍難看到它的終點,而且在這些年蓄力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斷有新進者上車,先行者“下車”,挑戰和困難一直如影隨形。
車載激光雷達這一賽道當前的發展究竟處于何種階段?是否如預期所想?主流技術發展方向及突破口在哪?企業要從哪些方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如何在保障技術及制造工藝的同時實現成本的管控?當前的投資回報如何?圍繞上述話題,集微網推出車載激光雷達系列選題,通過與業內專家、企業以及投資機構的采訪交流,以期更深入還原這一賽道的真實情況,本文是該系列選題的第二篇。
車載激光雷達,正處于從小眾走向大眾的爆發前夜。上周正式登陸納斯達克的禾賽科技正是這一變化趨勢的受益者。
過去的18個月,禾賽科技是赴美上市中IPO規模最大的一家,不僅代表中概股在美國資本市場的再次破冰,而且扭轉了美國投資人對激光雷達行業的悲觀態度,更為國內激光雷達廠商開辟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2022年,相比國外廠商經歷著“諸神黃昏”,國內車載激光雷達廠商在這一賽道“搶跑”成功,并在定點量、上車量等方面獲得了“制高點”,這也由此加速了國內廠商向純固態技術路線的演進,亮道智能、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等都先后發布了相關產品進展,供應鏈上游企業也不斷向光學部件、芯片等領域精進。
兼具可靠性與成本產業、資本看好
按照掃描方式來劃分,激光雷達的技術演進路線可以分為機械式到半固態,再到純固態三個階段。
機械式激光雷達,工作原理是不斷旋轉發射器,將激光點變成線,并在豎直方向上排布多束激光發射器形成面,從而生成一個立體點云,實現對環境的感知掃描。其優勢在于檢測精度高,單臺就可實現360°掃描。但由于硬件成本高,同時還存在物理上的旋轉動作,因此使用壽命短,大概2-3萬小時就需更換,較難通過車規驗證,無法進行大規模量產。
在此之后,半固態激光雷達被認為是一大合適的過渡方案。半固態激光雷達又被分為3個技術路徑:MEMS、棱鏡和轉鏡。目前,量產上車的激光雷達主要為半固態激光雷達,MEMS、棱鏡和轉鏡平分秋色。相比機械式激光雷達,半固態激光雷達在成本上極大地降低,量產后成本能下探到千美元甚至更低,并且兼顧車規量產與高性能的需求。
因此,業內普遍認為,沒有任何運動部件,且高度集成的純固態激光雷達,成本下探空間大,過車規更容易,才是未來的主流技術方向,純固態又主要分為Flash、OPA等路線。
這兩年,伴隨中國的智能駕駛滲透率不斷提升,車載激光雷達開始密集上車,成本的下探無疑將進一步加大車企的配置。
亮道智能CEO劇學銘告訴集微網,早期車載激光雷達價格從高達幾十萬元到十幾萬元、幾萬元,現在前裝激光雷達的成本,以前向為例,單個價格在1萬元以內,5000元甚至更低。未來隨著價格下調到2000元以內甚至1000元以內,實際上更多的車型具備將其作為前裝上車的條件,激光雷達也可以進一步更多在L2、L3車型出現。
“激光雷達作為一個產品,最終要滿足車載功能的要求,真正提升安全性、舒適性。上車以后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價格,我們希望未來的車輛都能搭載激光雷達,前提條件是成本一定能夠降到接受范圍。從這一需求反推,因為兼具可靠性與成本,比較看好固態激光雷達。”劇學銘說。
同樣堅定看好固態激光雷達賽道的,還有硬科技早期投資機構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米磊認為,成本制約著整個車載激光雷達的發展,通過集成光學的方式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而從目前的落地情況來看,也符合這一趨勢——從最開始的機械式,到現在落地的半固態,再到最后固態的方案,集成度越來越高,成本下降的幅度也越來越大,國內一些廠商已然將價格從萬元降到千元級別。
技術百花齊放核心芯片待突破
隨著國內激光雷達的裝車量不斷提升,在車載激光雷達市場逐漸占據有利地位,國內激光雷達產業鏈企業也加速發展。
一般來講,激光雷達上游產業鏈可分為掃描部件、收發部件、光學部件和信息處理部件,核心元器件有半導體激光器、光電探測器、掃描鏡、MEMS、數模轉換部件、FPGA芯片、模擬芯片等。目前激光器、探測器、光學部件已實現國產替代,但在芯片領域仍存在差距。
劇學銘介紹,在固態激光雷達領域,以Flash技術為例,光學部分等部件,國內本身就有很好的供應商,目前看一到兩年內,國內的整個供應鏈體系就會比較完整,甚至在某些方向上,國內一些廠商本身就是激光雷達的全球供應商,甚至是領先的供應商。
米磊認為,激光雷達上游核心的芯片環節亟待解決,所以近兩年中科創星重點投資了固態激光雷達芯片相關企業,包括VCSEL芯片企業瑞識科技、3DFlash激光雷達芯片企業飛芯電子,硅光激光雷達整機供應商洛微科技和摩爾芯光等。
固態激光雷達還有助于簡化傳統激光雷達供應鏈。飛芯電子CEO雷述宇對集微網表示,傳統激光雷達是光機電一體集成方案,所以在系統和上游配套等方面都比較復雜,這也體現出傳統激光雷達的一大弊端。為大幅簡化方案及解決上游配套問題,飛芯電子從2016年入局就堅定地選擇Flash+iToF的全固態方案。
在雷述宇看來,目前上游的代工廠商及下游的光電模組廠商都十分成熟和完備,唯一備受考驗和挑戰的就是國內的芯片設計廠商,因為要同時滿足車規量產+強抗干擾能力兩大指標,因此6年來飛芯電子一直沿著這一方向努力研發。
“現在,一些汽車前后裝的客戶已經在試用我們的產品,今年就可以逐漸上量。”雷述宇說。
現階段,固態激光雷達技術路線的最終形態尚未確定,如上所言,純固態主要分為Flash、OPA,主要是以掃描方式區分,而以測距方式則分為ToF和FMCW,因此目前技術也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例如,洛微科技為提升未來在這一賽道的核心競爭力,從2018年創立以來就自研OPA+FMCW芯片,今年也將推出首款產品,將于2025年左右正式上市。
放眼當下,目前國內部分整機車載激光雷達供應商已搶跑成功,洛微科技等晚入局者是否有后發優勢?
對此,洛微科技CEO馮寧寧表示:伴隨著2022年一部分車型開始使用第二代激光雷達(混合固態/半固態),車企對激光雷達的性能、價格、尺寸等需求會逐漸明朗清晰,而這些信息則會傳導到洛微科技,融入到下一代產品研發當中,真正解決客戶在自動駕駛中的痛點難點。屆時,洛微科技作為第三代固態激光雷達的產品也將呼之欲出。
“在固態激光雷達領域,洛微科技站在了行業技術的第一梯隊,我們的技術研發非常快速有效,研發進度也與市場緊密相連。從中長期來看,我相信洛微科技在固態激光雷達領域將會成為一個領先者。”馮寧寧說。
兩年后規模上車資本持續助力是關鍵
產業界雖對激光雷達技術大方向已達成共識,但對于這一賽道的企業而言,隨著技術的演進和產品落地,其中仍面臨不少挑戰。
行業普遍預計,固態激光雷達真正量產的時間點在2025年左右,對于這一高壁壘的技術,上述受訪者均表示,落地之前還需要大量投入,資本的持續助力至關重要。
以“中國上市激光雷達第一股”禾賽科技為例,其產品在截至2022年底已累計交付量超過10萬臺。禾賽科技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九個月,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1.5億元、2.3億元、3.68億元和3.76億元,分別占同期營收的43%、55%、51%和47%,研發投入龐大。
而從近幾年的全球經濟大環境來看,全球經濟和商業都處于比較艱難的時期,那么量產尚早的車載固態激光雷達領域的投融資情況是否會受到影響?
在雷述宇看來,盡管這兩年隨著全球經濟大環境的變化,圍繞固態激光雷達的投融資稍微往下走了一些,但整體而言這個領域發展形勢依然向好。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大部分資本并不清楚到底什么叫未來的激光雷達技術,所以他們更偏好于投資一些與國外技術品比較類似的國內公司,即“國產替代”,投資邏輯并未跟隨行業與產業變化而調整。
同時,雷述宇、馮寧寧均表示,在固態激光類純芯片方案領域,國內外廠商的起跑線基本相同,若國內在該領域取得突破,就很難被“卡脖子”。
馮寧寧表示:“對于初創公司而言,選擇難度高、挑戰大但是正確的事情,需要長周期去實現,資本的加持至關重要。這其中,階梯性的戰略規劃也十分重要,要把一個長期的比較有難度的目標分成幾個小的目標去循序漸進完成,即可通過研發過程去生產一些初級、中級的一些產品讓它盡快落地,解決部分客戶的一些功能問題,這樣每年都進行一個產品技術的迭代,逐步地落地一些產品,同時技術也在向前演進,這也是洛微科技現在的策略,而且要把這些信息傳遞給投資人。”
米磊表示:“作為一家投早、投小、投硬的科技投資機構,我們對于未來的判斷仍是樂觀的,短期波動的不確定性很大,不用特別在意,只要判斷對了長期趨勢,然后堅持去做,始終朝著對的方向去努力就一定會成功。同時,投硬科技要堅決反對走捷徑,中科創星更傾向于投資固態激光雷達芯片這類有著較高技術壁壘的領域,越難攻克的才越有價值。”
更重要的是,固態激光雷達還未進入商業驗證階段,還需要和產業鏈上下游各方進行長期地摸索,這些都非一日之功。
另外,雖然幾乎國內頭部的主機廠都將激光雷達上車做成了一個確定性的決定,但目前車載激光雷達尚處于“硬件先行”階段,消費者感知層面還未有具體的功能實現。
劇學銘表示,市場車輛并沒有真正應用超大量的應用激光雷達功能,同時最近也有一些測評反饋,搭載了激光雷達的車輛對于自動駕駛安全性體驗的提升還不明顯。但真正在L3或者L3+的具體功能開發過程中,除了硬件的成熟,規模化以后實際上還要基于硬件去做可靠感知的開發及后續的迭代升級。
如果激光雷達功能體驗與車企功能宣傳上的“裂縫”越來越大,終端消費者對激光雷達的耐心或逐漸變少。所以,時間窗口既是朋友,也是敵人。對于固態激光雷達上下游企業而言,要堅定下去并突出重圍,不確定性仍然很多。(校對/張軼群)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