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589nm光源照射上層大氣使鈉蒸汽譜線發光,可以形成一種典型的激光導星,它協同自適應光學系統能夠補償大氣湍流,改善地基望遠鏡的清晰度。以前,光纖激光器(需要通過倍頻或其他方案獲得589nm波長)無法達到這一應用所要求的20W的功率水平,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德國)的研究人員利用兩臺相干組束的拉曼光纖放大器研制出一臺589nm光纖激光器導星光源。
目前,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研究人員已經利用單個倍頻拉曼光纖放大器研制出一臺輸出功率大于25W的589nm光纖激光導星光源。由于光纖激光器具有結構堅固緊湊、能耗低、光束質量好等特征,因此其用途涵蓋了材料加工、微電子加工、醫療以及惡劣環境下的工業應用等方方面面?,F在,光纖激光器在遠程望遠鏡位置中的導星應用中也有了用武之地。
將兩個放大器精簡為一個
為了獲得功率大于25W的589nm光源,該研究小組最初將德國Toptica Photonics公司的光纖耦合外腔二極管種子激光器輸出的36mW、1178nm的連續光注入到兩個1178nm的拉曼光纖放大器中。這兩個放大器由歐洲南方天文臺搭建的75W、1120nm的拉曼光纖激光器泵浦,而此處的拉曼光纖激光器又由工作波長為1070nm的摻鐿光纖激光器泵浦。1178nm放大器輸出的半高全寬線寬小于1.5MHz,輸出功率在受到受激布里淵散射限制之前為20W。利用相干組束技術(包括由一個50/50熔融光纖耦合器、兩個獨立的拉曼光纖放大器和一個50/50自由空間組束鏡構成的一個馬赫-曾特爾干涉儀),放大器的輸出被組束鏡組合(效率為95%)為一個單束光,并注入到一個外部諧振腔中進行倍頻。
倍頻腔由呈領結狀分布的四個鏡片和一塊鈮酸鋰晶體組成。根據測量結果,25.4W、589nm輸出光的半高全寬線寬小于2.3MHz,轉換效率為86%,這是在這個功率水平范圍報道的最高轉換效率。
由于采用兩臺放大器不僅結構復雜、成本昂貴,而且對于惡劣環境來說還不夠堅固,因此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研究小組利用單臺拉曼放大器泵浦源獲得了超過25W的589nm激光輸出。由于歐洲南方天文臺自建的泵浦激光器的1120nm輸出功率顯著提高,使得該小組可以省去第二個放大器。由于采用了長度為30m的單模光纖以及特殊的激光腔設計,最初的75W、1120nm的光源,現在已經能獲得150W的輸出功率。該研究小組表示,這是目前報道的功率最高的拉曼光纖激光器。在最初的實驗中,1178nm拉曼光纖放大器的輸出經過倍頻后,獲得了轉換效率為81%的26.5W輸出。目前,該輸出功率已經被提高到了28W。
“由于拉曼光纖激光器或放大器具有受激布里淵散射和線寬非線性展寬的特性,因此業界通常認為它們不適合產生高功率、窄線寬的激光輸出,”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研究人員馮衍表示。“然而,我們通過改進技術成功地抑制了這些效應,并證明了拉曼光纖放大器實際上是制作導星激光器的一項頗具前景的技術。拉曼光纖器件的一個特殊優勢是它的波長易變性。這項技術實際上可以用于產生在光纖中透明的任意波長的激光,同時也適合許多其他的科學、醫學和工業應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