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未來或能“雇傭”
據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介紹,一臺擰螺絲機器人大概一萬多元,可以24小時工作,完成六個工人的工作量,而一個工人一年工資就大概要兩萬元,使用機器人可以大大節省工廠的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雖然使用工業機器人的好處很多,但對一些企業來說,使用工業機器人的門檻依然很高。如何讓更多有需要的企業用得起工業機器人?一些業內人士已在思考這個問題。
深圳市電子裝備產業協會秘書長施浩告訴記者,深圳一些知名企業的焊接等流程已使用工業機器人。目前,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越來越大,不過,一些希望使用工業機器人的企業確實有些障礙,首當其沖就是資金問題。基于這一情況,該協會計劃協調政府資金及民間資本成立服務機構,幫助有市場前景、技術實力的企業提前使用工業機器人,讓企業“先用再付錢”。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告訴記者,該院正在做低成本自動化方面的項目,還計劃在今年內推出第一批在沖壓、鎖絲等方面有專業技能的機器人,企業老板可以像雇傭工人一樣“雇傭”機器人,做得不好可以把它“炒”了。
李俊也認為,工業機器人租賃的商業模式或可成為促進此行業快速發展的一種模式。他告訴記者,一些為大公司提供零配件的中小企業不具備品牌及核心競爭力,訂單變化對他們影響很大,因此在選擇工業機器人產品時非常謹慎。
“來大訂單了一時招聘不到人接不了,當訂單少時又要花錢養一批人,采用工業機器人雖然可解決此問題,訂單多就多開機,訂單少就少開機,但前期投入成本較大,使之處于兩難境地。”李俊稱,如可靈活“雇傭”工業機器人,勢必將滿足這些企業此方面的需求。
深圳一位業內人士稱,租賃機器人的模式可以小范圍應用,不過由于工業機器人價格較高,企業抵押、折舊等問題復雜,這種模式也有一定風險,可能無法大范圍推廣。
據畢亞雷介紹,廣東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特別大,會產生各種各樣創新的需求,有必要在商業模式上有所創新,而產學研資各方面的聯合將有助于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今年4月28日,深圳市機器人產學研資聯盟成立,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發起成立,首批會員包括騰訊、研祥、深圳大學、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36家產業界的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及投資機構。
“以后廠廠都有機器人”
每年高交會上,各式機器人都成為市民關注的熱點,掃地機器人、小Q機器人、聊天機器人、炒菜機器人、家庭監控機器人等備受矚目。樊建平表示,機器人是個很大的市場,更大的發展機遇在于與機器人技術相關的信息、家電、通訊、裝備制造業。他介紹,深圳機器人產業規模全國最大,僅深圳市機器人協會63家機器人企業去年的產值就已達160億元,這些機器人企業的發展增速約為50%至60%。
“以后家家都有機器人、廠廠都有機器人是一定的,機器人領域一定會出個‘華為’。”畢亞雷告訴記者,目前中國從事工業機器人企業生產的企業中,規模大、品牌響的企業還不多。深圳有很多做工業機器人的企業,但骨干企業還較少,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在畢亞雷看來,人們對工業機器人已經比較了解,工業機器人尚未大面積普及的原因,是生產企業還沒有做現場定制的能力。一些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廠家是國外的,都是代理商在做,產業的集成創新程度還不夠。
據了解,富士康一度從外國引進了各種類型的工業機器人,應用于噴涂、焊接、裝配及搬運取放等生產現場,但通過大規模使用之后,發現這些機器人存在一些不足。2006年,富士康成功自主研發的“富士康深圳一號”工業機器人替代進口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僅可以取代生產組裝線工人在精密零件組裝或在噴涂、焊接等不良工作環境中工作外,還可與數控超精密銑床等工作母機結合制造模具,并且還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和產品不良率。
不可否認的是,雖然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在不斷進步,但和國際同行相比,差距依舊明顯。施浩稱,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工業機器人方面起步早,國內沈陽、西安等城市率先進行工業機器人的創新。相比之下,深圳不是最早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的,但由于高科技基礎好,深圳工業機器人產業化速度快。
曾在日本某大型沖壓光電一體化設備公司任職的暢志軍認為,以前國內主要靠進口日本等地的工業機器人,中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剛剛起步,一些國內企業剛嶄露頭角,還沒有太多已經做起來的大企業,除了技術因素以外,能真正為客戶提供有效、放心的工業機器人的企業還不多。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