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離子體激元是指在金屬表面存在的自由振動電子與光子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沿著金屬表面傳播的電磁波,具有巨大的局部場增強效應。它能夠突破傳統的衍射極限,從而實現在納米尺度上對光子的操縱和調控。表面等離子體光學為實現全光集成,發展更快、更小和更高效的新型納米光子器件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因而近年來受到了物理學、光學、材料科學和納米科技等各領域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
慢光是一項使光速減慢以至于能夠停滯或存儲光的技術,是克服全光緩存困難的最佳方式之一。此外,慢光技術在數據精密同步、全光交換、量子光學以及增強線性與非線性光學特性等領域有著廣泛的用途。對可控慢光的研究一直倍受研究人員的關注。為實現光子器件的小型化,基于微納結構的慢光研究現已成為光子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以往研究的慢光器件對于入射脈沖有較大的二階及高階色散,導致脈沖被減慢的同時發生嚴重畸變,這給實際的應用帶來不便。
針對此問題,我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劉雪明研究員及其課題組成員王國璽、陸華近期開展了相關研究并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的成果已經發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A, Optics Letters, Nanotechnology, Optics Express等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最近,科研人員基于類電磁誘導透明現象提出了一種新型的亞波長慢光波導器件。該慢光波導在實現脈沖速度減慢的同時,還能夠有效降低脈沖傳播過程中產生的畸變,研究發現該波導可將脈沖畸變減小至2.12%。通過調整波導的結構參數,能夠在8.6THz的帶寬內得到平坦的色散關系(比T.Baba教授研究小組在光子晶體中報道的結果提高了約6倍。Optics Express,2008, 16,9245),有效減小了波導的高階色散。該慢光波導的歸一化延遲帶寬積可達0.522,因此具有良好的光緩存能力。相關的成果于2012年8月28日發表在《Optics Express》上,論文題目為:
Dispersionless slow light in MIM waveguide based on a plasmonic analogue of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該研究成果引起了美國光學學會(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OSA)的關注,并于2012年9月3日被OSA選為“Image of the week”。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