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機器人研發具有先發優勢,但市場應用和批量化生產落后于沿海發達地區甚至一些中部省份。”近日,省經信委機械處負責人憂心忡忡地說。
機器人研發優勢領跑全國
早在1995年,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丁漢參與的《基于微機的機器人離線編程系統HOLPS及其運用》項默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那時,國內機器人研發制造幾乎是空白,一臺國外機器人成本60萬元,在中國卻賣400萬元。丁漢及其團隊,曾使湖北站在了國產機器人研發的最前沿。
其后,華中科大、武大、武漢理工大、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數控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一大批科研機構扎堆武漢,形成了工業機器人研發的智力聚集區。“依托強大的高釁研資源,我省工業機器人發展起步相當早,”省經信委機械處負責人說,“即使現在全國出現機器人研發熱潮,我省的科技實力和研發水平,依舊處于領先地位。”
漢產機器人省內應用遇阻
“全國各種各樣的機器人樣機,湖北都可以研發制造,但距離批量化生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省經信委機械處負責人表示。
在安徽,奇瑞汽車的生產線上,安徽埃夫特公司研制的機器人得到大量應用。江淮汽車新建的生產線,應用了156臺工業機器人。巨大的應用需求,推動安徽工業機器人產業迅速發展,去年銷售收入超過11億元。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已批準在蕪湖、馬鞍山、合肥開展機器人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
而在武漢神龍汽車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機器人幾乎清一色是國外品牌。該公司負責人說:“汽車制造業是應用工業機器人最早的行業,對機器人要求很高,國產機器人還存在性能差距。”
要么不用,要用就用國外品牌,我省機器人產業發展面臨的尷尬。“應用遇阻的重要原因,是國產機器人競爭力還存在差距。”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塑性工程學會常務理事華林說,國產機器人在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方面仍落后于國外產品。國內多數企業熱衷于對國外知名品牌機器人進行二次開發,但在機電裝置、控制原理及功能部件開發等核心技術方面,創新能力不足。
湖北機器人產業抱團突圍
招工難倒逼,國家政策力推,上海、遼寧、安徽、江蘇等省市正在搶占機器人產業市場。
湖北也不甘示弱。武漢華中數控在深圳、重慶成立機器人公司,黃石三豐智能組建機器人事業鉑武漢奮進電力實現機器人整機國產化,宜昌奧力鑄造為德國巨頭庫卡公司生產本體外殼……
盡管這些企業各有所長,但各自為戰,未能形成合力。“當務之急,是建立全省促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產學研聯盟,重點扶持1至2家骨干企業做大做乾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華林建議。
光谷聚集了40多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已覆蓋整個產業鏈。東湖高新區科創局局長李世庭說,光谷正籌建全國首個工業機器人孵化器,整合優勢資源,完善產業鏈條,推動機器人企業抱團發展。“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至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至10個配套產業群。”省經信委機械處負責人拿著工信部《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說,湖北力爭抓住機遇,實現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突圍。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