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其他

    電子科技大學太赫茲研究的中國高度

    星之球科技 來源:科技日報2014-05-07 我要評論(0 )   

    2014年3月底,15位兩院院士及近百位專家學者聚首成都,研討太赫茲科學技術戰略發展。 太赫茲為什么能讓眾多專家學者聚首研討?中國科學院院士劉盛綱說,太赫茲是電磁波...

       2014年3月底,15位兩院院士及近百位專家學者聚首成都,研討太赫茲科學技術戰略發展。

     

      “太赫茲”為什么能讓眾多專家學者聚首研討?中國科學http://cao88.126.zuji03.com院院士劉盛綱說,太赫茲是電磁波譜最后處女地,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及極重要的應用,是新一代產業的科學技術基礎。

     

      電磁波譜最后處女地的爭奪

     

      電磁波譜里,毫米波與紅外之間有一段“真空地帶”,其頻率約為1萬億赫茲,也就是“太赫茲(THz)”,這個極其特殊的波段被認為即將開啟“本世紀的又一場科技前沿革命”。太赫茲波在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天文學、大氣與環境監測、通訊、反恐、國家安全等多個重要領域……太赫茲無線通信可以承載更大的信息量,解決目前信息傳輸受制于帶寬的問題,是目前所知的滿足大數據無線傳輸速率通信要求的唯一通信手段。

     

      國際通訊聯盟已指定下一代地面無線通信的頻段0.12THz,太赫茲技術將成為6G或7G通訊的基礎,人類將全面進入太赫茲通信時代。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劉盛綱等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和推動下,我國開始重視太赫茲研究,在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中都有明確部署。2005年,有20多位院士參加的第270次香山科學會議,專題研討如何在中國發展太赫茲科學技術,標志著中國太赫茲研究戰略的啟動。

     

      2010年4月底,陳佳洱等16位院士相會成都,謀劃太赫茲科學技術發展的中國路線圖。會后不久,劉盛綱等19位院士聯名上書國務院領導,提出了發展我國太赫茲科學技術的若干建議并獲批示。

     

      2011年底,科技部啟動的“毫米波與太赫茲無線通信技術開發”項目,我國太赫茲領域第一個過億元的863計劃主題項目,下設5個課題組,匯聚了電子科技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國內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所的優勢力量,著名無線通信專家、電子科技大學李少謙教授擔任項目負責人。

     

      在李少謙看來,太赫茲科學技術將是后摩爾時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支撐,中國人在這一“真空地帶”能夠有所建樹,并將在這場世界科技競賽中占據制高點和主動權。

     

      協同創新展示太赫茲研究的中國力量

     

      “太赫茲科學綜合了電子學與光子學的特色,是典型的交叉前沿科學領域,該領域蘊含著原創性重大機理和方法并亟待突破,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必須凝聚整合全國的優勢力量,才能助推我國太赫茲研究持續、健康發展。”劉盛綱認為,急需一種模式來加強組織和協同攻關。

     

      2012年,國家推動實施“2011計劃”,面對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劉盛綱立即聯系國內相關單位,著手組建太赫茲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當年6月,電子科技大學聯合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中科院電子所、光電所等國內優勢力量,在成都正式成立太赫茲科學協同創新中心。陳佳洱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南開大學校長龔克教授擔任管理咨詢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周炳琨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劉盛綱院士任中心主任。中心的成立,開啟了中國高校、研究所、企業協同創新研究太赫茲的新時代。

     

      2013年,中心先后受中國電子學會委托成立太赫茲分會,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委托成立“太赫茲科學技術前沿發展戰略研究基地”,為國家太赫茲科學發展提供戰略建議咨詢和頂層規劃設計。

     

      太赫茲研究領域的中國力量正在崛起,國際同行十分關注。2014年1月,中心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國際紅外毫米波—太赫茲學會主席專門在IEE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太赫茲先驅:劉盛綱》的文章,并多次提到太赫茲科學協同創新中心對國際太赫茲研究的重要貢獻。

     

      由中心開創的“深圳國際先進科學技術會議——太赫茲科學技術”也被國際公認為太赫茲領域的頂尖學術會議,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太赫茲國際學術地位。

     

     “1+2+x”的動態協同創新組織

     

      太赫茲科學協同創新中心大膽創新體制機制,形成“1+2+x”的動態協同創新組織,即以電子科技大學為核心,聯合南京大學、清華大學構建核心層,此為“1+2”。不斷吸納國內優勢單位、團隊和個人形成外圍層,此為“X”,現在由中科院電子所和光電所構成。此外,中心還與中國電科集團簽署了成果轉化協議,構建了一條完整的創新技術及產業鏈條。

     

      “太赫茲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所追求的就是1+1>2的效果,通過協同機制來共享我們的經驗、思想、設備、資源等,做出比單打獨斗時更多的成果。”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大學吳培亨院士說。

     

      2012年底,劉盛綱團隊在國際頂級物理學術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論文,首次發現電子激發表面等離子體激元產生太赫茲到紫外輻射的新現象,并原創性提出利用表面等離子體激元把電子學和光子學結合起來嘗試太赫茲輻射的新機理。

     

      文章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Nature Physics在這篇文章被接受但尚未公開發表前就在其專欄刊出了一篇專題評述文章,指出“這是一個十分令人驚訝的成果……”

     

      “這個實驗如果不由中國人來驗證,那就太可惜了!”吳培亨第一時間建議由協同單位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對這個發現的新物理現象進行實驗驗證。

     

      電子科大擅長太赫茲產生和調控機理研究,南京大學專注太赫茲檢測機理研究,清華大學在太赫茲高速無線通信和太赫茲源高質量束源研究方面獨步國內,中科院光電所則在微納加工技術方面實力雄厚。

     

      幾家單位各展所長,創新要素無縫銜接,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創新能力,使得實驗驗證極為順利。

     

      “如果沒有太赫茲科學協同創新中心,這些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劉盛綱感慨地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