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機器人

    機器人駕駛技術有望實現

    星之球激光 來源:中國測控網2015-08-03 我要評論(0 )   

      事故責任問題可能是全自動汽車會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有分析人士認為,對于事故責任的界定可能會有分歧。  領導Google


      事故責任問題可能是全自動汽車會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有分析人士認為,對于事故責任的界定可能會有分歧。
      領導Google汽車項目的工程師之一克里斯·厄姆森在2013年的一個行業會議上表示這種擔憂沒有必要,目前的美國法律明確規定汽車制造商將為自動駕駛汽車發生的事故負責。很難想象還有什么比這則法律條款讓汽車行業更害怕的了。財大氣粗的汽車廠商將難免淪為律師們大肆申請產品責任索賠的目標。然而,厄姆森接著說,自動駕駛汽車不斷采集并存儲的運行數據將提供事故發生時汽車環境的全貌,不良起訴將幾乎不可能得逞。當然,沒有技術是百分之百可靠的,自動駕駛系統也難免哪天會釀成事故,致使其廠商必須面對令人生畏的責任判定。一個可能的解決辦法就是法律為這樣的訴訟設定合理限制。
      然而,這種半自動化模式也有它自己的問題。尚沒有一個系統能夠處理所有的狀況。Google曾在2012年指出,自動駕駛汽車依然“需要掌握雪道行駛、理解臨時施工標志,以及處理其他很多司機都會遇到的棘手問題”。
      一旦克服了這些障礙,自動駕駛汽車將具有巨大的潛能,尤其是在提高安全性能方面。2009年,美國發生大約11萬起汽車事故,約34000人在事故中喪生。在全球范圍內,每年大約有25萬人因車禍喪生。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估計,90%的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為錯誤。換言之,真正可靠的自動駕駛技術或許能夠拯救大量的生命。
      除了避免事故之外,自動駕駛汽車的支持者也談到其他潛在的好處。自動駕駛汽車之間將能夠進行溝通和協作,它們可以列隊出行,借助相互的牽引力節省燃料。高速公路上的高效協作將減少甚至可能從根本上消除交通擁堵。在這里,我覺得媒體渲染的與任何短期的現實都相去甚遠。這類利好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一種網絡效應,那便是道路上需要有相當一部分的車輛實現自動駕駛。很明顯的事實是,很多司機對于自動駕駛技術至少感到很矛盾。很多人就是喜歡開車,汽車愛好者雜志如《汽車風向》和《汽車與司機》都擁有數百萬訂閱者。
      如果你擁有“終極座駕”卻不自己去駕駛,那還有什么意義呢?還有,飆升的收入不平等以及幾十年的收入停滯導致的一個后果是,很多人無法承受新車的價格。事實上,最近的數據表明,已經有汽車的美國消費者并不急于升級新車。2012年,美國公路上行駛的車輛平均車齡幾乎有11歲,達到歷史最高紀錄。
      在有些情況下,人類駕駛和機器人駕駛的共存實際上可能導致更多的問題。想想你上回遇到過的那個野蠻的司機,貿然超你的車或者在高速公路上魯莽地變換車道。現在想象這個人與自動駕駛汽車同行一條道,并且這個人知道這些程序車輛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完美地保護自己。這樣的“狼入羊群”的場景可能會存在更多的冒險行為。

    轉載請注明出處。

    機器人自動化機器人駕駛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