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次能源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的日本,能源的采購和運輸是極為重要的。盡管它的能源生產對石油的依賴正在逐漸減小,它對中東石油依賴的信號還是非常之大的。
日本能源供應的80%左右是進口的。石油占一次能源生產的52%,煤占17.4%,天然氣占12.7%,核能占13.0%。盡管70年初期以來,它對石油的依賴已經大大減小,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又回到了1973年以前的水平。
石油依賴度。中東石油約占去年石油進口量的90%左右。其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占22.9%,沙特阿拉伯約占21.0%,伊朗和卡塔爾各占11.2%,科威特占10.0%。中東進口量的增加是由于近年來原油價格的急劇上漲,因此比較便宜的科威特石油的進口量每年增加80%以上,而馬來西亞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石油出口卻在放慢以滿足擴大了的國內需求。2001年全球經濟的放慢加上911恐怖襲擊事件抑制了對進口液態、固態燃料的需求,使油價降到了兩年來最低點。但是,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卻沒有變化。
對中東石油的嚴重依賴迫使日本同亞洲其他各國展開競爭,亞洲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平均達到60%,而中國能源進口的增長尤其明顯。如果按目前趨勢發展下去,201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一次能源消費國--1993年它才成為能源凈進口國。2010年,中國的石油進口可能達到每天300萬桶;2015年,可能接近目前日本的每天進口450萬桶的水平。預計,其他目前的石油出口國如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也將在10年內成為凈進口國。
對策。日本政府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政策以克服進口依賴對能源安全構成的威脅:
1、外交措施: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就十分重視它同中東國家的關系。保證穩定能源供應的需要也影響到日本對中亞新近出現的能源生產國和主要海上油輪運輸通道附近的東南亞各國的政策。日本對海灣國家和伊朗的外交活動十分積極,還敦促美國對該地區比較溫和的領導人采取安撫的態度。日本對巴勒斯坦民族陣線的外交支持和向巴勒斯坦獨立活動提供的大量資金都可以看作是“資源外交”的一部分。在亞洲,東京正在通過亞太經合組織論壇推動能源安全方面的合作。
2、多元化和儲備:在能源多元化方面,日本已經有了巨大成績,發電使用的石油比重已經從1973年的73%降到了1996年的21%。它是核能生產大國,51個核電廠提供全國一次能源供應量的13%,不過在近年發生幾次事故和激光濃縮等試驗方法停止后,核能可能不再擴大。其他方案是可再生和非常規燃料。不過,當前的經濟狀況和預算將不允許在這些領域投入大量公共資金。
在主要工業化國家中,日本儲存的能源最多。在2000年12月,日本私有部門的石油儲存量達到77天的用量,國家儲存量是84天。為減輕供應危機對亞洲的影響,日本還積極動員其他亞洲國家儲存石油。
3、油田股權:獲得穩定石油供應的主要方法是日本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收購石油鉆探特許權。日本公司試圖從開發的油田獲得30%的原油。1993年指標定為每天120萬桶,但2000年政府放棄了這一目標,因為只達到了目標的一半(即65萬桶/天)。最近的一次挫折是2000年2月日本政府控制的阿拉伯石油公司喪失了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邊境地區Khefji油田的鉆探特許權。到2003年,它在科威特的油田也可能發生同樣的情況。日本很難跟上這些國家新的管制制度,將不得不更多地介入產量分配、經營協議、其他聯合行動和補償貢獻(包括提供本地基礎設施)以加強同其他更靈活的外國公司的競爭,并且可能要放松武器供應和軍事支持方面的限制。
在離日本不遠的地方??俄羅斯薩哈林島北部的油氣田開發也有日本政府支持的公司參加。今年6月,薩哈林2號油田開始出油。2006年將開始出產天然氣。但是,日本的參與是有限度的。而且,在里海周圍的阿塞拜疆和哈薩克斯坦地區油氣田的勘探和開發以及有關管道系統方面,私有和政府下屬的公司只持有不大的股份。迄今,東京只承諾了由國有日本合作銀行向黑海“藍流”天然氣管道工程提供貸款和由日本鋼鐵公司和住友公司提供專用高壓管材的義務。為避免在領海邊界和中國東海領海問題上同中國發生糾紛,日本政府已經將它的油氣勘探限制在獨占經濟區以內。
天然氣。日本進口的液化天然氣比世界其他國家都多。按重要性排列的主要供應國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文萊、阿布扎比、美國(阿拉斯加)和卡塔爾。在滿足日本能源需求方面,天然氣有巨大潛力;如果目前所有運營和計劃中的天然氣田都按潛在生產能力進行生產,亞洲的天然氣最終可能供應過剩。但是,現在在亞洲,只有韓國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全國天然氣管道網,而日本的電力公司則依靠電站和附近海港之間不長的管線。因此,薩哈林的天然氣只能在當地的液化裝置建成后由液化天然氣油輪運送。國內網絡的缺乏,國內銀行危機導致投資信心的下降以及日本投資規避風險的傾向都限制了日本資金進入中亞、俄羅斯和中國的油氣管道工程,從而影響了能源供應多樣化和將能源生產轉向天然氣的能力。
持續的競爭。今后,日本將面臨進口能源的嚴峻競爭。這是由于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需求的上漲,中亞和中國油氣田和管道投資的不足以及亞洲國家對中東石油依然有增無減的依賴。東京對中亞和南高加索地區采取的以資源為目標的外交援助政策并沒有改變它今后會更多依賴中東石油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私有企業非常不愿意配合政府的工作。
在日本產業界和決策界中,認為能源安全可以用錢買到的想法依然根深蒂固。如果不擴大供應基地,為了保護現有的油氣生產股權,東京將不得不對主要產油國最近放松油氣勘探和開采管制帶來的機遇采取更為靈活的響應。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