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十周年,今年下半年中歐領導人將舉行第十六次會晤。屆時,雙方將商量制定中歐中長期合作的機制建設,而未來中歐重點合作領域就包括科技創新。激光被譽為20世紀以來最重要的發明之一,歐洲在激光前沿領域也有很多突破。
羅馬尼亞駐上海總領事弗洛林·馬流斯·塔庫說,中羅兩國的科技合作已有60年之久。兩國之間有科技合作委員會,合作主要涉及農業、綠色能源與環境、生物技術、醫藥、新材料、海洋科技等領域。近期,一家羅馬尼亞科技企業正在與中國合作伙伴洽談合作,包括如何使采礦更加環保以及如何高效處理電子垃圾。塔庫透露,目前羅馬尼亞正在參與歐盟一項耗資7億歐元的“超強激光構造計劃”(Extreme Light Infrastructure,ELI)。該計劃將在捷克、羅馬尼亞及匈牙利建設激光發射器,除了能提供新的癌癥療法外,預估未來更能在幾秒鐘內就消除核廢料的放射性。他表示,這一計劃在科研方面將通過技術轉讓的形式對感興趣的機構開放。
據悉,在繼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成功建造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后,歐洲和世界又開始了另一激動人心的重大科技項目:涉及40個研究所和學術機構的極端光設施(ELI)的項目。該項目的目標是建立強大的激光器--兩個分別在羅馬尼亞和捷克共和國,第三個在匈牙利。這些激光器將逐步成為第四個更強大的激光器--超高場激光器的原型,它可能在英國選址,但尚未確定。
超強激光構造計劃
第一個激光設備開始運作的時間預計在2017年的某個時候。
這些激光器非常強烈,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電子動力學或相對論光學實驗,他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物理研究領域。此外,他們可以結合起來產生一個超級激光器,能夠穿入太空,就像星球大戰三部曲《死星》中的綜合激光器效果一樣,雖然它的目標是研究空間粒子,而不是消滅行星。
羅馬尼亞的項目協調員尼Nicolae-Victor Zamfir稱,每個激光都比目前存在的任何激光器--如在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那個--強10倍以上。其他的潛在研究方向正在考慮之中,包括X光、癌癥治療,以及加速放射性同位素衰變;但現在的重點似乎是為基礎研究建立設施,而還沒到研究潛在應用的地步。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