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航天飛行中,發生過很多類似有驚無險的事件。”太空制造公司聯合創始人杰森·鄧恩表示,“當我們開始向火星進發,或者重返月球,又或者是登上小行星,宇航員隨身攜帶一臺打印機變得愈發重要。”該公司旨在旨在制造出可在太空使用的3D打印設備。
而擁有這一想法的還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他們決定聯手把一臺3D打印機帶入宇宙。
據海外媒體透露,太空制造公司和NASA已經聯合開發了一臺3D打印設備,它的尺寸略大于鞋盒,并擁有帶玻璃窗口的金屬外殼。設計者稱,這臺設備同樣可以打印任何東西,無論是馬桶管道還是救生工具,甚至可以通過對小行星的開采,打印出整個航天飛行器。
這臺機器特別為零重力的工作環境所設計,今年6月,太空制造公司已經著手在波音727飛機上展開微重力環境測試。結果顯示,這臺3D打印機可以在微重力的環境下工作,而該公司認為,宇宙空間的環境同樣不成問題。NASA則希望,最終版本的打印機可以在明年成功登陸國際空間站,屆時它可以打印出30%飛船需物品的零配件。
對于3D打印材料的開拓,NASA亦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該組織近日宣布,已經選擇了12個項目予以撥款研發,目的在于將科學幻想變成事實。
這12個項目屬于NASA名為“創新先進概念”工程中第一階段的計劃,這項工程包含了一系列富有想象力的概念,其中也包括用于3D打印的生物材料。目標是打造出生物復合材料,利用3D打印機打印人體組織。
此外,還有報道稱,NASA和和Aerojet Rocketdyne 公司最近完成了一項火箭噴射器的測試。這一噴射器由3D打印機完成,這一技術被認為可以更高效地制造出火箭發動機,從而節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