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術的俗名,但是國人熱衷于3D打印這個名字。在資本市場,3D打印概念仿佛一件神奇外衣,任何披上它的個股都能一飛沖天。甚至一些業績乏善可陳的上市公司,只要想方設法與3D打印概念沾邊,哪怕3D打印技術零收入,股價都會飆升,成為不折不扣的“妖股”,如海源機械、中航重機、銀邦股份等。
只要3D打印概念稍有一風吹利好消息,相關個股就開始活躍。
圖:日本公司利用3D打印技術制作胚胎模型
3D打印概念活躍
2013年1月初,受國際3D打印概念熱炒及國內相關技術發布等的影響,相關個持續上漲。如1月18日,受產業規劃即將出臺消息影響,3D打印概念股全線大漲,中航重機、南風股份、宏昌電子等漲停。其中,龍頭股中航重機,6個交易日5個漲停。
5月初,3D打印首次入選國家863計劃消息公布,幾乎與此有所沾邊的所有相關上市公司輪番受到資金的炒作,3D打印概念開啟了長達近1個月的連續飆漲。僅5月2日起至5月28日,16只3D打印概念股漲幅全部超過10%。其中,金運激光、蘇大維格,海源機械、光韻達、中航重機等五只個股累計區間漲幅均超過30%,漲幅分別為51.41%、32.54%、38.06%、79.75%%和53.60%。
受習主席關注3D打印產業及各地產業園積極建設的影響,8月5日,3D打印概念早盤快速拉升。截至9:41,華中數控漲停,海源機械漲逾5%,中利科技、昆明機床、金運激光漲逾2%,個股多數飄紅。
而在背后則是股東的趁勢大量減持套現。
海源機械主營液壓成型設備,公司近年業績不斷下滑,2011年實現凈利潤4499萬元,同比減少27.5%;2012年凈利潤約715萬元,同比驟降84%。與業績表現一致的是,公司股價自2010年12月上市后一路下挫,從最高的29元下跌至2012年12月的6.57元,跌幅達77%。
在主營業務低迷之際,公司玩起了資本市場上熱炒的“3D打印”概念。2013年1月30日,海源機械出資241萬元購買設備建設“3D打印制造實驗室”,到本次450萬元設立3D打印子公司,海源機械在3D打印領域每次投資不過區區數百萬元。股價今年以來卻一路飆漲。
其實,早在海源機械在其網站放風要涉及3D打印產業后,其股價就開始飆升。從1月18日第一個漲停后,海源在10個交易日有6個漲停板,從1月18日開盤8.4元,到2月1日收盤價13.3元,漲幅超過60%。
在“3D打印”利好的掩護下,海源機械的股東卻在不斷減持。1月18日、1月21日,公司部分董事、高管參股的鑫盤投資累計減持公司股票5萬股。
中航重機:新晉“妖股”
同樣,中航重機也是借著3D打印概念在不斷炒作。
其3D打印也僅僅是一個噱頭。實際上,中航重機的業績乏善可陳。中航重機2010年以來其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連續下滑,其鍛鑄、液壓和新能源三大業務板塊收入全部下降。僅2012年上半年,其凈利潤就同比下降了64.16%,僅為4157.98萬元。2012年年報顯示,中航重機實現營業收入537,202.38萬元,同比下降2.07%。
2012年半年報顯示,根據中航重機半年報顯示,中航激光公司(3D概念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0萬元;實現利潤總額-143.35萬元,同比增虧38.72萬元;實現凈利潤-143.35萬元,同比增虧38.72萬元。
2012年年報顯示,中航激光報告期內,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37萬元;實現利潤總額15萬元;實現凈利潤8萬元。報告期內,該公司實現了營業收入零的突破,并非是3D打印產生的營收,而是為北京航天航空工業大學提供技術服務的收入。
但這并不妨礙中航重機成為不折不扣的新晉“妖股”。
同樣是受3D打印概念的影響,中航重機自2013年1月14日以來亦迎來7個漲停日,并多次登上龍虎榜,公司股價于1月30日報收16.97元/股,較1月14日開盤價上漲了108.73%。2013年1月23日,中航重機以14.55元的價格封在了漲停板上。而在1月24日,公司控股股東中國貴州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大宗交易出售公司150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928%。
21世紀網查閱相關個股財務報表發現,盡管我國的3D概念板塊上市公司有28家之多,卻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包括上述海源機械、中航重機等個股的主營業務是3D打印本身或與其相關的業務。只是初步涉足了3D打印領域,如打印設備制造、打印機關鍵零件制造、打印材料制造等。
2013年1月初持續火熱的3D打印概念股,在2013年1月25日大幅下跌,其中,中航重機(600765.SH)一度觸及跌停,截止收盤,中航重機跌幅8.13%至14.35元。
在5月初集體飄紅的3D打印概念股,于5月28日突然慘遭殺跌,板塊指數盤中狂瀉逾5%,高居兩市概念板塊跌幅榜首位。個股方面,光韻達與銀邦股份跌逾7%,中航重機與蘇大維格跌逾6%,海源機械、大族激光、華工科技跌逾5%,金運激光與機器人跌逾4%。
近半年以來,3D概念股在經歷了集體暴漲之后,又出現了集中暴跌,就像玩“雜耍”一樣,似乎成了3D打印板塊的趨勢,其炒作過度的泡沫一覽無余。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