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3年,我們為呈現最新的科技前沿不遺余力地深入探索,同時也在為科學界的觀點交鋒提供平臺。因為,科學的發展不僅僅是實驗室中驚艷的一刻,不同觀點的激烈碰撞也是科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近視手術是否存在過度醫療
1993年,我國引進準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術,至今激光矯正近視的技術在我國已經發展了20年。20年間,對激光手術治療近視的懷疑、爭議一直不斷,在2012年因臺灣“激光近視手術之父”蔡瑞芳的“封刀”事件被推向了最高潮,并一度影響到了國內近視手術的數量。
一方面,為了職業前途、美容甚至僅僅是厭煩了戴眼鏡的麻煩,對近視手術的心向往之,另一方面是懷疑、觀望的敬而遠之。
甲方:技術可以降低風險
2012年2月,臺灣最早引進激光近視矯正手術的臺北醫學大學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突然宣布今后不再做這種手術,原因是經他長期觀察發現,不少當年接受手術的患者,在十多年后視力明顯下降,他認為就是角膜瓣的炎癥導致。
北京軍區總醫院眼科準分子激光治療中心眼科主任李耀宇介紹,隨著技術的改善,準分子激光雖然做到了精細切割,但隨之也帶來了術后并發癥。李耀宇表示,目前所采用的最新技術LASIK并發癥幾率非常小。而技術、設備的不斷更新也能夠有效避免手術并發癥。
他認為,蔡瑞芳最早進行激光手術的時期,是PRK手術末期LASIK手術早期,無論是技術、設備、認識與現在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語。
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對于臺灣蔡瑞芳的封刀事件也發表說明,從學術和專業的角度出發,眼科專家們認為近視激光矯正手術在臨床上仍將繼續應用,以滿足廣大近視患者的需求。經過20年來我國和全世界大量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證明,近視眼激光矯正手術是安全的、有效的。療效是穩定的,是目前國際上矯正近視眼的主流手術。近視眼激光矯正手術是多項尖端技術集成的視力矯正方法,與其他醫療技術一樣,始終堅持持續不斷地探索和發展,是持續完善的過程。
乙方:商業化是手術背后隱患
北京大學眼科中心主任醫師王樂今表示:“實際上,近視手術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過度醫療。”他認為,激光手術是有其適應癥的。從學術角度上說,如果見人就做,那就是沒有適應癥。因此,激光近視手術前,必須要進行適應癥檢查。但在我國一些醫療機構,對于近視手術患者幾乎是來者不拒。
李耀宇也表示,在患者進行手術前,必須有足夠的術前評估,而這也要求醫生的技術過硬。因為進行這類高費用手術,對于醫生本身來說是有收益的,因此,一些醫院領導為了平衡醫生的收益,就讓眼科醫生輪流進行近視手術操作,而同時也進行其他的專業治療。
因為手術患者的日益增多,近視手術變成了一種商業化行為。李耀宇表示,在一些國家,近視手術都是和一些美容院一樣,隨便就開在一些商業圈內。但在我們國家商業化會帶來很多問題。在一些私立或小醫院中,為了節約成本,手術刀頭重復使用,增加了手術風險。王樂今認為,對于近視手術應將循證醫學制度引入,跟蹤回顧術后人群的生活質量,生活是否受到手術影響,可獲取詳實的研究證據;同時結合臨床醫師個人的專業技能和長期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價值觀和意愿,有助于今后制定出更好的治療方案。
正如近視激光手術發源地美國的相關部門對不適應人群的建議:如果你不敢冒險,就不要去做。因為LASIK手術的風險是確定的,而且對于目前的手術還沒有長期的觀察數據。近視手術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容手術有些類似,美與風險并存,做與不做,更多的是個人選擇。
不規范依然是類似行為的最大敵人。但近視手術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既需要政府對這類行為的必要約束,也需要個人對風險的清醒認識。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