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下的全球汽車業界,決定跨國車企未來的競爭主要集中在新能源車、互聯駕駛和無人駕駛這三大技術創新領域,而且在局部突破很快。可人們料想不到的是,離現實最近的可能是沒有后視鏡的汽車。讓我們先來看看美國政府的一項最新立法。
3月31日,美國運輸部正式發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有關汽車后視影像系統的全新聯邦標準,根據該標準,自2018年5月1日起,所有在美國銷售的重量在1萬英鎊(4540千克)的輕型汽車(乘用車及輕卡)都必須加裝后視影像系統(后視攝像頭+車內顯示屏)。
據美國媒體報道,相關立法要求是美國國會于2008年首次提出,目的是為了降低每年多發的由父母倒車引發的軋死自家孩童的慘案發生率。據美國官方數據,該類事故每年導致全美210人喪生,1.5人傷殘。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局(NHTSA)預測,在該項法令實施到位之后,每年相關死亡率可降低1/3。
根據美國運輸部確定的時間表,該項法令將分階段實施。第一階段自2016年5月1日起一年之內,所有在美銷售的規定重量內的汽車品牌,后視影像系統的加裝率必須達到10%;第二階段自2017年5月1日起一年之內,加裝率必須達到40%;第三階段自2018年5月1日起,加裝率將達到100%。
在技術細節上,該項法令規定,加裝的后視影像系統必須要讓駕駛者能夠看清車輛后部10英尺寬、20英尺長(約為3米寬、6米長)的區域。滿足這個要求,汽車廠家只能加裝后視影像系統。在成本上,據NHTSA核算,后視攝像頭加上車內顯示屏,到2018年,單車售價將平均提高132~142美元;如果車內已經配備有顯示屏,單車售價僅提高43~45美元。
事實上,目前后視影像系統早已成為很多高檔車的標配或選裝。富有戲劇性的是,就在美國運輸部出臺新的法令的同一天,特斯拉聯合由通用、福特、豐田、大眾等12家跨國車企組成的美國汽車制造商聯盟向NHTSA遞交了一份動議,希望該機構同意它們借助已經十分成熟的高科技手段,用體積更小的后視攝像頭取代傳統的后視鏡。其所陳述的理由是,后視攝像頭與車內顯示頻組合而成的后視影像系統,對駕駛者的安全提示要比后視鏡更可靠,同時還能改善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在取消了后視鏡之后,汽車的迎風面積將減少,風阻也會隨之降低。別看這兩只小小的后視鏡面積不大,但在車輛行駛中,其風阻也是與車速的平方成正比的。
特斯拉是該項提議的倡導者。特斯拉的設計師們認為,改善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并非單純取消后視鏡這樣簡單。后視鏡面積平均僅有2平方英尺(約合0.0013平米),相對整車迎風面積實在微不足道,但是將其取消之后,可使整車的設計更加優化。以特斯拉即將推出的ModelX為例,取消了后視鏡,其駕駛艙的高度可降低0.5英尺(約0.15米),整車風阻系數可降低3%~6%。這樣一來,同樣的電池重量和能量密度就能提供更長的續駛里程。
對于其他傳統汽車制造商來說,取消后視鏡的好處也和特斯拉一樣:改善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可使整車風阻系數降低,從而提升燃油經濟性。在美國,更為嚴苛的燃油標準將于2017年開始實施,屆時在美國銷售汽車的跨國車企按其車型總量計算,每加侖平均行駛里程必須在現有基礎上提高20%。在歐盟,同樣按照跨國車企的車型總量計算,到2015年,單車二氧化碳排放必須降至135克/公里,到2020年則必須達到95克/公里。這與美國提高每加侖行駛里程是一回事,都是要通過提高燃油經濟性來進一步節能減排。比較而言,歐盟的標準更加嚴格,汽車廠家除了投入巨額資金來提升汽、柴油發動機的熱轉換效率,還必須研發出更多的新能源車,如混合動力、純電動車和燃料電池車,只有這樣,才能總體降低其車型總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為達此目標,很多汽車廠家早已同步開始研發汽車輕量化技術和低滾阻輪胎,目前已有多家跨國車企拿出了成熟產品。現在輪到后視鏡的取舍了。
NHTSA對上述動議暫無回應。其實該機構的謹慎態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汽車后視鏡發明于1914年,到今年剛好100周年。特斯拉和美國汽車制造商聯盟基本代表了所有全球傳統和新興跨國車企,如果NHTSA同意它們的動議,用汽車后視影像系統代替傳統的后視鏡,無異于在全球汽車產業掀起一場革命,其影響不亞于當年三點式安全帶的發明和標配。也許是知其不易,特斯拉2012年首次展出沒有后視鏡的ModelX概念車之后,在今年的北美車展上,在同一車型上,一度消失了的后視鏡又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后視影像系統能否終結汽車后視鏡的歷史?現在看來,問題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已逾百年的傳統汽車設計思路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關心的是,中國汽車企業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示?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