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環保理由,有種聲音呼吁能開發可經過規劃、循序漸進的分解技術,讓各種甚至構造復雜的電子裝置能化為容易回收的零組件或是無毒性的化學物質,而不是變成全球一年可達到4,000萬至5,000萬公噸的電子廢棄物。
正在嘗試開發瞬時材料(transient material)的科學家們,目標之一就是希望各種電子裝置一旦失去效用就能分解;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機械工程副教授Reza Montazami表示,知道這種可分解復合材料何時會分解非常重要,如此才能將之應用于醫療用植入式電子裝置、環境傳感器等。
Montazami日前于新出版《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發表的一篇報告,揭露了他在可分解材料之穩定性、以及如何觸發材料分解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望做為未來開發瞬時電子組件的有效基礎。
多年來,外科手術所采用的縫線、縫合釘等,是使用如polyglactin、polyglycolic acid等材料,會在曝露于水或是人體組織的酵素、噬菌細胞時,以可預測的速率分解。而采用這種瞬時材料來開發電子裝置的想法,先前美國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與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也曾經提出。
在2012年9月的《Science》期刊,有一篇報告敘述了利用以氧化鎂(magnesium oxide)涂布、以蠶絲為基底的材料制作場效晶體管(FET)、電阻、二極管、加熱器與壓力傳感器的技術,那些裝置能在測試管內與實驗老鼠體內正常運作,并如期分解。
上述技術的目標是制造出能植入人體、透過感應線圈接收外來電源,并能在不對病患產生毒害、也不必透過手術來移除的前提下完全自然分解的電子裝置。該報告作者、塔夫斯大學工程學院生物工程教授Fiorenzo Omenetto表示,這類裝置剛好與整合了具備長期物理與電氣穩定性設計IC的傳統電子裝置完全相反。
如果能以可分解材料來制造手機等電子產品,地球環境將可望因此受益、免除了電子廢棄物堆積的困擾。為此愛荷華州立大學的Montazami團隊也打造了一系列研究用的可分解電子零組件,包括數據傳送天線、電阻、電容與LED,而他們的進展是開發出一種聚合物復合材料薄膜,能做為IC基板使用。
該種薄膜還能通過與聚合物共同使用或堆于其上的材料,調配出不同的物理特性與分解速度。Montazami的團隊在下面的視頻影片中,展示了一顆藍光LED的接腳與聚合物基板在滴了兩滴水之后分解成液體的實況。
可分解電子組件能減少電子廢棄物、或是用以制作人體植入裝置;運用這種瞬時性電子組件來制作智能卡等數據儲存裝置,還可在裝置被偷竊時保護個人隱私或是機密這種裝置可以配備一個內含溶劑的“自殺開關”,一旦開啟就能銷毀敏感數據…當然,還有裝置本身!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