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D打印”一詞頻繁閃現在公眾視野中,引起了不同領域的人們的關注。其實,3D打印并非高新科技,這個理念起源于19世紀末的美國,幾乎與攝影術的構想同時代形成,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在技術層面得以實現,形成打印機的雛形,在本世紀初該項技術得到長足的發展和推廣。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把它稱做“上上個世紀的思想,上個世紀的技術,這個世紀的市場”。之所以近期得到集中曝光和關注,主要因為3D打印機正式投入了市場,技術的逐漸普及使得它與普通大眾產生了直接的關聯,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尖端科技。
在純藝術領域,3D打印塑造立體形象的優勢令人立刻想到其與雕塑的關聯,可以設想,在技術足夠普及簡便的情況下,一個未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也能通過3D打印機輕松地將自己構想的視覺形象成功轉化為實物。那么雕塑家會就此失業嗎?
這種假設不禁令人回想起近兩個世紀前攝影術的出現在繪畫領域造成的巨大震動。1839年法國人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和英國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伯特幾乎同時宣布攝影膠片顯影成功。作為一種揭示、記錄可見事物的方式,攝影不僅在技術上對文藝復興以來的傳統繪畫形成巨大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它顛覆了人們以往的觀看方式和對“真實”的認識。一部分人危言聳聽地預言繪畫將被攝影所取代,然而當時許多沉穩、善于思考的藝術家,如德拉克洛瓦、安格爾、維米爾等都以開放的態度從容地接受了這一新事物,他們對攝影術善加利用,使其變成便利的繪畫輔助工具。歷史也已經證明,攝影術非但沒有取代繪畫藝術,反而迫使藝術家們突破模仿自然的觀念束縛,探尋藝術真正的本質。
相對于手工雕塑,3D打印機的優勢在于能夠實現極為規整、復雜和精確的形象,并且非常便于進行等比例放大和縮小,在這些方面3D打印技術可以替代傳統的雕塑技藝,但是絕對無法全面取代雕塑家的工作。因為即便塑造的過程可以由機器代勞,但3D打印的核心—三維設計稿的建立,仍離不開強大的空間想像力、良好的審美能力等專業素養。此外正如攝影無法取代繪畫,機械制品難以表現手工塑造的特有美感,在大多數產品都實現大批量生產的今天,手工的微瑕反而是極為可貴的,因此而造成的獨一無二也正是手工雕塑的最迷人之處。當代的雕塑家們一定也都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如何利用這種新技術使其與自己的創作需要相結合。雕塑家弗蘭克·斯特拉利用3D打印機實現了一種“讓作品從墻面像浮雕一樣凸現出來”的獨特效果,而這如果用傳統的方法實現起來“則過于困難和繁重”。布魯克林的藝術家謝恩·霍普則特制了一臺3D打印機,故意調整結構使得打印結果產生一些差錯,從而實現作品的獨一無二。
在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的今天,對新事物的迅速接受掌握以及跨界合作已是當代藝術的大勢所趨,100多年前攝影術出現所帶來的震撼效應無可復制,但相信在未來,3D打印技術給藝術帶來的革新和無限可能,絕不會亞于當年攝影術對傳統繪畫的影響與推進。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