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這個詞在當今社會越來越普及,傳統打印機打印出的是紙,而3D打印則打印出的是各種實物模型。3D打印技術發明于上世紀80年代,但它并不是高科技實驗室的產物,而是來自一位父親的家用工作室。3D打印設備商Stratasys的創始人斯科特·克倫普在1988年為他女兒做一個玩具青蛙。學過機械工程、做過焊接工作的克倫普決定把聚乙烯、燭蠟混合物裝進噴膠槍,一層一層堆疊做出青蛙形狀,Stratasys公司的3D打印技術FDM(熔融沉積成型)正是由此發展而來。
同是打印卻更有技術含量且機遇更多
3D打印也進入中國有一段時間了,而且正在越來越多的被各大企業所應用。但是3D打印卻與傳統打印不同,更有技術含量和機遇。Gartner預測消費者和企業的3D打印機的出貨量增長的平均每年95.4%。至2017年,3D打印機的市場將由2017增長到超過57億美元。面對這樣的市場體量,筆者不由得聯系到了市場調研與分析機構Gartner,與Gartner的研究副總裁Pete Basiliere進行了交流。
Gartner的研究副總裁Pete Basiliere
傳統的打印大家都知道是平面,而想實現3D打印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從技術上講,打印的過程要復雜一些。一般要實現3D打印會經歷“掃描-建模-分層-打印”的過程,當然這些環節都需要專業的軟件進行,而打印的過程也會根據不同的打印效果、材質等因素消耗不同的時間。這一點相比傳統的打印確實有很大的不同。正是如此,3D打印市場孕育了很多技術和商機。Pete認為,3D打印領域不論是軟件、打印材料、機械設備雖然已經較以前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不能滿足的市場需求。同樣的道理,雖然3D打印能完成很多傳統工業無法實現的模型設計,但是讓3D打印完深入尋常百姓身邊還需時日。
對于中國與國際市場上的技術差異,仍然是存在的。在3D打印領域的硬件生產領域可能并不存在太多的技術問題,而且Pete告訴筆者,3D打印領域國際市場上3D Systems或Stratasys算是領導廠商。雖然在不同細分領域可能會有一些比較有獨到之處的廠商,但是以者兩家為主。而對于國內市場,Pete只是特別提到了太爾時代這家公司,因為從出貨量等方面看還是具備一定實力的3D打印公司。
在3D打印領域,尤其是國內并沒有形成某幾家廠商領導市場的局面,換句話說,這個市場仍然充滿了機遇,只是需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可能是3D打印服務。目前來看,Pete認為由于設備的成本、打印材質的局限等因素,3D打印服務將會是一段時間內的機遇,也比較符合目前工業化使用的需求。
1000億美元!3D打印新生與問題
3D打印可以說最近幾年被各種光環所籠罩,良好的投資機會、廣泛使用的應用場景、長期穩定的回報等等,看似一切美麗的外衣下其實還隱藏著一些問題。筆者在各種電商平臺找了下3D打印機的設備,從消費級到專業級到工業級,可以說價格、標準等各不相同,因此Pete也頗有無奈的對筆者表示,國際上并沒有專業的3D打印技術標準公布,目前已知的一個標準也并不是3D打印的專業組織頒布的。所以可以說這是一個空缺,而就在筆者截稿前不就,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相關人士表示,中國3D打印技術的首個行業標準正式立項,但目前仍然缺乏標準依據。
此外,Pete告訴筆者一個令人咋舌的數字——1000億美元/年。這是一個大到很難想象的數字,而且是“損失”。據Pete給出的數據來看,3D打印由于類似“所見即所得”的模式,造成全球因為知識產權損失每年高達1000億美元!或許這個行業標準有關,也或許和3D打印領域本身的技術特點有關。
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一方面要靠每個國家的法律約束,另一方面勢必離不開技術本身的改進,目前能夠看到的是模型文件的加密技術正在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對于實物產品掃描后再進行打印的問題仍然存在,而且很難避免。當然,除了這個版權問題外,打印質量也受限于材料等因素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
在訪談期間,Pete在回答3D打印面臨的困難時,很直接的告訴筆者目前3D打印對于大眾消費者而言仍然缺乏一個很好的購買理由,造成仍然難以普及。而現實也是如此,想想目前我們確實沒有一個像傳統打印一樣的強烈的需求和必要。而對于工業用戶而言,3D打印的質量和速度還有總體用友成本都將是必須要面臨的問題。但不管怎么說,3D打印的市場正因為有這些挑戰才有空間,仍然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市場。畢竟“沒有挑戰=沒有門檻”的領域肯定一是紅海,很難體發揮出再深挖出太多價值。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