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立豐(LePhone)手機董事長黃明權對媒體表示,3G市場如甩貨不及時將會死掉很多中小品牌企業。高端市場需要巨大投入支撐難以為繼,低端現在又被酷派、小米等企業打成了紅海市場,因此對于中小品牌而言,需要與互聯網企業、運營商共同合作細分市場才有機會。黃明權預計,目前國產手機品牌有500-600家,預計2015年底前將縮水至50家左右,90%以上國產手機品牌都將消失。
需要承認的是,大量的庫存容易導致資金周轉緊張,影響企業盈利甚至存亡。也需要承認,一些大品牌手機企業打出低價策略,確實擠占中小企業的市場空間。此外,4G手機在研發、上游產能獲取等方面都有較高的門檻,對小手機廠商挑戰較大。
但這些并不能直接得出中小品牌手機企業加速消亡的結論。
第一,4G時代到了,并不代表3G手機沒有市場,都成了尾貨要馬上甩。先不說4G剛剛起步,尚未普及。就是在快速普及的過程中,也是循序漸進的。聯想副總裁張暉就曾提出觀點,3G不是清理庫存,在四、五級市場仍有很大空缺。
第二,酷派、小米等擠占中小品牌企業的市場空間已經不是一天兩天,這么多中小企業生存下來,自有其差異化之路。運營商取消補貼,將會使傳統運營商合作品牌加大社會渠道拓展力度,也會擠占市場空間。但我相信,大品牌企業有張良計,小品牌廠商就有過墻梯。
第三,4G的高門檻只是會降低小品牌的跟進速度而已。根據工信部入網數據,截至今年3月份的時候,有4G手機入網的廠商不到30家,基本都是大品牌,但是到6月底,已經有90家左右。小品牌登場,才是4G繁榮與普及的開始。
無論大小,舊品牌持續消亡,新品牌不斷誕生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是這樣的,基業長青的企業畢竟是少數。無論看好還是唱衰,很難改變這種浪潮式的規律。
2006年,隨著西門子手機轉手,科健、高科、熊貓等第一代國產大品牌手機退市,業內專家敏銳得出判斷:手機業是核心技術上的比拼,技術含量低或不具備核心技術的手機廠商必然在曠日持久的價格戰中被迫退場,甚至有些會在核心技術的缺位下胎死腹中。近兩年,手機行業空前繁榮,光是TD制式的手機廠商就有三四百家,有多少有核心技術?又有多少不是在打價格戰呢?小米等互聯網手機沒有核心技術,打著價格戰,卻成了勝者。
我相信這6年間有很多企業退場或者即將退場,同樣會有新的大品牌(如蘋果)、小品牌前仆后繼。
所以,建議大品牌廠商在判斷中小企業命運的時候,也思考一下自己的前途。比如百立豐,主打海外市場,手機已經銷售到33個國家,隨著全球手機市場增速放緩,中華酷聯等更大品牌企業出海,也將受到市場空間的擠占。在國內依賴三大運營商,運營商補貼的壓降,也需要快速進行渠道轉型來應對。
中小品牌手機企業這種長尾市場會長期存在,逐漸減少的或將是手機制造商
1、保守的看,手機制造商減少,手機品牌商保持一定數量
有必要把手機品牌商與代工廠商分開來看。后者是純粹的制造業。制造業成本較高,進入難度較大。典型的B2B企業,利潤微薄,靠規模取勝,如富士康。手機可以有各種設計方案,但在制造層面卻比較標準化,也更容易專業化。規模化生產與專業化分工將推動著手機制造商的數量不斷減少。用戶需求多樣化,為大小手機品牌商都提供了生產空間。不可避免的,一些中小品牌廠商由于經營不善而倒閉。同時,也會有一批滿足用戶特定需求的手機廠商走上舞臺。
2、激進的看,手機制造商大大減少,手機品牌商大幅增加
激進看法的前提是對新技術發展充滿信心。
一個是3D打印技術。如果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手機成為可能,那么大量的手機制造業可以關門大吉了,或是轉型,但無論怎樣,不再需要那么多制造企業。Optomec公司2013年在美國和亞洲獲得多項關于打印高導電性電路、被動結構(如電阻、天線)、細微結構電子產品等專利,正在向打印手機方向努力。
另一個是Google模塊化手機項目。將所有的組件都做成模塊,消費者買到的是模塊,不再是整機或者零件,就好比電腦DIY市場一樣。不僅僅降低成本,而且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要。用戶需求激活逐步引爆產業的旺盛,上游廠商不但可以直接把生產好的模塊賣給整機生產的廠商,還能夠直接在電子賣場的渠道鋪貨,直接銷售給用戶。手機整機制造商面臨危機。
如果兩項中的任何一樣實現,形成一定的規模,都會大大減少手機制造商的數量。同時,隨著用戶需求越來越多樣,做手機變得越來越容易,就會有越來越多中小品牌甚至個人進入這個領域,品牌商數量將大幅增加。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