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金屬鈑金新聞

    我成功進行陸基反導技術試驗

    星之球科技 來源:錢江晚報2014-07-29 我要評論(0 )   

    7月23日晚上,中國國防部網站出現了一條簡短聲明,宣布當天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反導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 在八一建軍節前夕、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之際,...

           7月23日晚上,中國國防部網站出現了一條簡短聲明,宣布當天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反導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

     

      在八一建軍節前夕、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之際,這一消息盡管寥寥數語,卻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是繼2010年1月11日、2012年9月11日、2013年1月27日以后,中國官方公開宣布的第四次成功進行的陸基反導技術試驗。

     

      耐人尋味的是,前三次試驗國防部的措辭都是“陸基中段反導”,而這次少了“中段”二字,同時,沒有前三次那么頻繁的民間目擊報告。軍情觀察者做出猜測分析,這很可能是一次大氣高層反導攔截試驗,其模板是美國陸軍THAAD末端高空區域反導系統。

     

      軍事專家、二炮工程學院退役教官宋忠平接受錢報專訪時表示,如果大氣高層與中段反導攔截試驗都獲得完全成功,那么表明,中國有能力同時防御戰略彈道導彈和戰術彈道導彈,中國的反導技術又獲得了較大進步。

     

      軍迷猜測——

     

      或為大氣高層試驗

     

      本次試驗,國防部發布的消息非常簡短,這也勾起了外界強烈的好奇心,做出了種種具有濃郁猜測性質的分析。

     

      其中,航空航天港網站版主KKTT的分析顯得邏輯相當嚴密。他的入手點,是國際上向飛行員通報因空中軍事行動而產生禁飛區的NOTAM信息。

     

      從公開網絡上KKTT查詢到,7月23日有7條中國西部的NOTAM信息,橫跨烏魯木齊、蘭州和昆明三個飛行情報區,關閉了4條東西向航線,建立了兩個圓形禁飛區和兩個長方形禁飛區。根據脫靶落區判斷,這枚攔截彈的射程可達1600公里,攔截彈處于上升段,而靶彈已再入大氣層,位于大氣高層。

     

      值得注意的是,推測攔截區域距攔截彈發射點約170到370公里,很可能大大超出THAAD最大有效攔截距離(200公里)。

     

      軍情觀察員石豪認為,這很可能是由于大氣高層攔截的高度,比大氣層外的中段攔截低得多,因此地面可見范圍就小得多了。“另外,之前幾次試驗在深夜進行,而這次試驗時很可能太陽還沒落山。陽光下遠處的導彈尾焰,看不見也不足為奇。”

     

      基于此,多數軍迷傾向于認為,本次是一次高層大氣反導攔截試驗。

     

      二炮專家分析——

     

      大氣高層反導難度不輸于中段

     

      “攔截彈道導彈分為三個階段——上升段(助推段),大氣層外的中段,以及末段(再入段)。其中,打擊剛發射處于上升段的敵彈道導彈效果最好,但也最困難,因此各國主要發展中段和末段反導。”

     

      宋忠平告訴記者,相對中段反導的太空真空環境,大氣高層的飛行器時刻受到大氣摩擦加熱,航天器再入大氣層遭遇的“熱障”就是這回事。“對于反導攔截,這有利有弊。”

     

      “利有兩點,一是熱障能燒掉偏軟的箔條、假彈頭,減少對雷達的干擾,提高命中率;二是大氣摩擦加熱,使敵彈頭載具紅外特征一下子非常明顯,容易被發現。弊也有兩點,一是攔截彈使用的紅外探測器受加熱干擾,很難正常工作;同時,進入大氣層后載具可采用氣動翼面動作,進行機動規避,這就對攔截彈的機動性,以及制導系統的應變速度與精確度,提出極高的要求。”

     

      所以宋忠平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大氣高層反導的難度不輸于中段反導。“THAAD的導引頭采用了側窗紅外凝視成像制導,配合新型冷卻系統,才滿足戰術指標。”

     

      尹卓將軍坦言——

     

      紅外早期預警體系亟待建設

     

      在宋忠平看來,此次試驗成功意味著,中國已成功解決大氣高層目標精確探測與跟蹤、末端戰斗部機動變軌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偵察預警、快速反應、制導精度均獲突破性進展。

     

      而著名軍事專家尹卓少將也坦言,目前只是技術上試驗成功,還需要穩定性,距離陸基反導技術的實戰部署還有相當距離。從整個戰略反導體系看,中國尚缺乏高軌的紅外早期預警衛星體系,來隨時監視全球彈道導彈的發射情況。

     

      洲際導彈發射時,噴出的火焰達數千度高溫,持續4分鐘以上,容易被天上的衛星探測到,并計算出關機點的參數,迅速計算出導彈落點,尹卓指出,這有利于反導體系早早做好迎擊準備,大大提高攔截效率。“這一整套系統,還需要長時間的建設。”

     

      軍情解析

     

      反導巨網

     

      從陸地伸向海空

     

      事實上,早在1980年代的里根時期,從名噪一時的“星球大戰”計劃,美國就已持續探索將反導體系延伸到海、空。至今,在海基反導方面獲得了突破性進展。

     

      美國的海基中段攔截系統,以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裝載標準-3作為攔截彈,其有效攔截高度大于200公里,防御半徑600至 1000公里。對于射程不到3500公里的中短程彈道導彈,可實施上升段、中段和再入段全程攔截。

     

      由于裝載于軍艦上,這套系統能方便地進行全球快速部署,還有利于攔截戰略核潛艇在水下發射的潛射彈道導彈。

     

      而在當下,中國也具備了近似的技術基礎。

     

    http://d2.sina.com.cn/pfpghc/9a6f4705f23745c4a94451022baf0bf5.jpg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道,中國海軍最新銳的052D驅逐艦,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和L波段遠程搜索雷達。尤其是被稱為“龍眼”的346A有源相控陣雷達,其矩形陣列面積非常大,配合中國不輸美國的尖端雷達技術,對空探測、跟蹤距離和識別能力應有巨大提升。

     

      更值得注意的是,052D裝備的64單元垂直發射系統,其發射筒直徑比美國的MK41大出一大圈,甚至比最新的MK57都大,足以垂直發射尺寸龐大的紅旗-19反導攔截彈,成為海基的大氣高層乃至中段反導武器平臺。

     

      反導平臺的另一大發展方向是空基,其方法之一,是在大飛機上安裝最有名的科幻武器——激光炮。

     

      激光以光速輸送強輻射,幾乎不需要射擊提前量,轉移火力靈活、迅速,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是導彈最可怕的天敵。從1990年代起,美國開始研究把激光炮裝到飛機上,用來攔截上升段的敵彈道導彈,這就是ABL機載激光導彈攔截系統。2012年,美國導彈防御局宣布,波音747載機搭載的ABL在飛行中對一枚液體燃料洲際導彈進行了攻擊。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